关于游仙文化中的游仙诗

关于游仙文化中的游仙诗

ID:23744418

大小:52.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10

关于游仙文化中的游仙诗_第1页
关于游仙文化中的游仙诗_第2页
关于游仙文化中的游仙诗_第3页
关于游仙文化中的游仙诗_第4页
关于游仙文化中的游仙诗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游仙文化中的游仙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游仙文化中的游仙诗关于游仙文化中的游仙诗导读:游仙文化中的游仙诗【摘要】“游仙”是中国文化的独特现象,因而产生了文学主题上的游仙诗。唐代李白诗歌中的游仙体秉承了“仙”文化精神,呈现出两类思想形态:求仙、访道生活的景仰和追求;关切现实,忧国忧民,寻求内心的超脱。  【关键词】游仙;文化;李白;超脱  “游仙”是中国的一种独特文化现象,中国历史上,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不同阶层人,他们对神仙世界的缥缈的无限向往,由此产生的游仙诗体表达他们渴求超脱现实,追求生命永恒的意志和信念。  一、“游仙”及“游仙诗”简述  “游仙”作为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即人们存在对于仙界的深信不疑和仙人的虔诚膜

2、拜观念和意识,渴求摆脱现实束缚,超越生命极限,通过炼养以求取生命永恒的行为和活动。“游”,《说文解字》中云:“旌游仙文化中的游仙诗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提供,.旗之流也。”“仙”原作“僊”,“僊,长生僊去。”[1]从字面解释我们可以看出“游仙”中包含着自由,永生。“游仙”这一文化现象在文学主题的表现为文人们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华丽的辞藻描写道教的洞天福地、神府仙界,神仙的传奇故事和人神交往,或修仙者的灵异、感悟等。早在先秦屈原《楚辞》中已有抒写仙人轻举登霞的篇章,如《游仙》一篇“闻赤松之清尘兮,愿承风乎遗则。贵真人之休德兮,美往世之登仙,与化去而不风兮,名声著而日延。”在成型的汉魏六朝

3、时求仙氛围浓厚,如曹植《五游咏》中“王子奉仙药。羡门进奇方。服食享遐纪。延寿保无疆。”郭璞《游仙诗十九首其一》中“京华游侠窟,山林隐遯栖。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临源挹清波,陵冈掇丹荑。灵溪可潜盘,安事登云梯。漆园有傲吏,莱氏有逸妻。进则保龙见,退为触藩羝。高蹈风尘下,长揖谢夷齐。”以及于唐朝兴盛的最为典型的李白诗歌中的仙风道骨,都表现着文人对自由的向往,对永恒生命的追求以及对人生的终极关怀和深思。  “游仙”产生的是由于热门对“神仙”的虔信,“现实的人们具有天生肉体的生命无限延长,并永远享受快乐的,导致产生神仙这一特异思想”[2],这一思想的产生“虽然受到多元的哲学思想的影响,但其思想根源

4、则更多地来自于道教”[3],所谓“仙风有道骨,得道方成仙”[4]。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固有宗教,是继承华夏民族古代原始宗教之血脉。道教之“道”既是天地万物的总根源,又是客观世界的总规律,还是一种内涵复杂的人文理想,哲学家老子对“道”进行阐释:“道者,万物之奥。”(《道德经》第六十二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他将生命永恒的思想上升为一种生命哲学,“道”的生生不息“只要善于摄生,与道同体,生命也会长生不死”,这就是“道”对“游仙”的启迪。而由此产生的游仙诗使人们对未知朦胧的仙界进行美好的憧憬和对生命永恒和超越的不懈追求。  “魏晋南北朝是道教的成长期”[

5、5],因而其诗歌作品展现出3关于游仙文化中的游仙诗导读:游仙文化中的游仙诗了独特风貌。社会动乱、政治更迭的背景下,道教唤起了文人对生命意识的觉醒,他们开始寻求精神上的解放。曹操幻想将自身化入神仙当中:“愿得神之人,乘驾云车,遨游仙境,骖驾摆鹿。上到天之门,来赐神之药”,曹植在《仙人篇》云:“飞腾逾景云,高风吹我躯。回驾观紫薇,与帝合灵符”。嵇康《游仙诗》涉及了多位神仙,“王乔弃我去,乘云驾六龙。飘飖戏玄圃,黄老路相逢。”“游山泽,观鱼鸟,心甚乐之。一行作吏,此事便废,安能舍其所乐,而从其所惧哉!”到了唐朝,道教盛行,文人士人力求在现实中赢得尊敬和自由,以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刘禹锡的“仰谒玉皇帝

6、,稽首前致诚。”《步虚词二首·其一》说明了唐人对神仙的神威与神力深信不疑。李白羡慕仙人,“吾爱王子晋,得道伊洛滨。金骨既不毁,玉颜长自春。”(《感遇四首·其一》),希望归隐山林,修行长生。  二、李白的游仙诗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繁盛的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思想开放,文化多元,由此出现的诗歌大放光彩,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鼎盛时期。游仙体丰富了诗歌的题材,活跃了文人的审美趣味,增添了艺术的表现形式。对表现士人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游仙诗,最为突出和典型的代表就是自信、自尊、自负,瞧不起庸俗权贵,蔑视权贵,不拘常格,最为典型的要数以“仙”自许,个性十足的“诗仙”李白了。而“诗仙”李白的游仙体诗歌秉承了

7、“仙”文化精神。“盖诗以气为主,有气则生,无气则死,亦与人同”[6]李白诗中的“仙气”所表达的旨意可以区分为:  (一)表达对求仙、访道生活的景仰和追求;向世人展示他的济世之才与济世之志,以求人世,体现出他对现实的高度热爱和关注。如《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中:“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鲜明地表达他对道士的崇敬之情。再如李白在鄂州江夏(今武汉)期间,正值道教大师司马承祯要去朝南岳衡山途经此地,李白对此人早有崇敬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