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原训练的现状与发展

浅析高原训练的现状与发展

ID:23761483

大小:82.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10

浅析高原训练的现状与发展_第1页
浅析高原训练的现状与发展_第2页
浅析高原训练的现状与发展_第3页
浅析高原训练的现状与发展_第4页
浅析高原训练的现状与发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高原训练的现状与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高原训练的现状与发展【摘要】本文通过查阅大量相关研究文献资料,就高原训练应用与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综述,为今后高原训练实践提供理论参考。【关键词】高原训练;现状;发展高原训练作为提高运动能力的一种训练方法,被世界各国广泛应用。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世居非洲高原的中长跑选手的崛起,高原训练引起了世人的瞩目。此后,不少国家的耐力性项目的运动员在赛前都会进行高原训练,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然而,不少运动员却在高原训练之后成绩没有提高反而有所下降。因此,为提高高原训练的效果,克服存在的问题,查阅诸多文献得知,越来越多的人们对高

2、原训练的机制及应用逬行了大量的研究。高原训练是在特殊的缺氧环境下的训练,对体力和意志的磨练都有特殊作用。较之平原训练,高原训练能更好地挖掘人体的机能潜力和提高训练水平,这就是高原训练的魅力。但是,高原训练又具有高风险,要很好地驾驭高原训练并非易事。不懈地探索高原训练的规律,兴利除弊,提高高原训练的科学化水平及其成功率,是体育科研工作者需要长期不懈进行探究的重点领域之一。1.高原训练的概念及其分类1.1高原训练的概念高原训练即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运动员组织到具有适宜海拔高度的地区,进行定期的专项运动训练的方法[5]。在高原气压低、氧气

3、稀薄的环境下进行训练,通过高原缺氧和训练负荷増大的双重刺激,可以使运动员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调动体内的机能潜力,从而使机体产生一系列抗缺氧的生理适应性变化。1.2高原训练的分类高原训练的分类可以按以下几种情况划分为[1]:(1)以参加比赛的时间关系划分:①赛前高原训练,这种训练安排在比赛之前,目的是为即将逬行的比赛而练。典型安排为,在高原训练3-4周,回平原调整3周即参战,此方法是国内外常用的训练形式。②为提高运动能力的高原训练,这种方法离比赛的间隔时间较长。典型安排为,在高原训练3-4周,回平原进行一个6-8周的小周期训练,然后参战

4、。③赛后高原训练,这是比赛之后数天进行的训练,其目的在于使比赛后的身体机能状态不至于很快松懈,这往往是出于不久又要进行下一比赛而安排的,此方法目前尚不多见。(2)以训练地点的高度来划分:①低的高度(1000-1200米),因此种高度空气中的含氧量仅减少10%而对人体没有较大影响,故称为亚高原训练。该程度尚达不到真正的高原训练的要求,此种训练只是作为向高原训练过渡性的训练。②中等的高度(2000米左右),这类训练的范围约在1800-2300米,是目前国内外最常用的高度。对红细胞生成素(EPO)增加的适宜阈为1600-2500米,亦在此范

5、围。③较高的高度(2800米及以上),此高度国际上在六七十年代就已试用,但效果不好已不采用。但这也不排除在高原训练期间在此高度做短期(数天)停留。(3)以比赛地点的高度和运动员平时长期居住的高度划分①平原一高原-平原,居住平原的运动员去高原训练,再返回平原比赛,这种方式是目前国内外高原训练大多采用的模式。②平原-高原-高原,这是平原运动员为参加高原地区比赛而进行的赛前高原训练。③高原-高原-平原。④高原-高原-高原,以上两种训练是居住高原(如我国云南、青海、兰州等地)的运动员所采用的。他们若全部在高原训练也难以在平原比赛时发挥出最高水

6、平,因为在高原上速度、力量素质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应该有一段平原训练加以弥补,以做到高平结合。13我国目前采用高原训练的项目有[1]:(1)耐力项目:中长跑、竞走、游泳、自行车、划船、皮艇、滑冰、滑雪。(2)球类项目:足球、曲棍球、垒球、软式网球。(软式网球在高原因空气阻力小而球速加快,有人认为这对抗击高速球的能力有好处。)(3)格斗性项目:柔道、摔跤、武术。(4)瞄鞘项目:射击、射箭。(射击、射箭不是以体能为主的项目,由于高原训练可提高运动员的屏气时间,因而对比赛发射的稳定性有利。)(5)综合项目:冬季两项、铁人三项。2.影响高原

7、训练效果的主要因素2.1高原训练的适宜高度理论上及相关资料表明,高原训练的高度都在1500-2500米,在此之间是否还有最佳点?就目前来说,2000米左右的中等高度训练上效果最好。3000米以上的高度训练则有不利影响,但并不排斥在3000米左右高度上作短暂停留。适宜的高度应具备两个条件:即此高度既能对机体产生深刻的缺氧刺激,又能承受比较大的训练量和强度。高原训练初期阶段(20世纪50-60年代),由于缺乏实践经验,训练高度的选择范围较大,由1000-4000米都有,60年代后期,则多选择在1500-2000米。自80年代起,训练高度又

8、有向2000-2700米提高的趋势,尤其是对世界级、高水平、大赛前曾多次上高原训练的平原运动员来说,训练高度有的已达到2400米。又有苏斯洛夫(Suslov,1986)提出,虽然个别人利用3000米以上的高度进行训练,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