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艺术终结之后:对微电影美学特征的再深思

探讨艺术终结之后:对微电影美学特征的再深思

ID:23773192

大小:57.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1-10

探讨艺术终结之后:对微电影美学特征的再深思_第1页
探讨艺术终结之后:对微电影美学特征的再深思_第2页
探讨艺术终结之后:对微电影美学特征的再深思_第3页
探讨艺术终结之后:对微电影美学特征的再深思_第4页
探讨艺术终结之后:对微电影美学特征的再深思_第5页
资源描述:

《探讨艺术终结之后:对微电影美学特征的再深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探讨艺术终结之后:对微电影美学特征的再深思艺术终结之后:对微电影美学特征的再深思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艺术终结之后:对微电影美学特征的再深思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电影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内容摘要近年来,在新媒体领域迅速崛起的微电影,由于大量专业制作团队和明星的加盟使得其在广告营销层面上有了新的尝试。本文从黑格尔提出的“艺术终结”以及阿瑟·丹托的“人人都是艺术家”的观点出发,在美学的视阙下去探讨微电影特有的美学特征,以及当今的艺术现象对传统美学带来的巨大挑战。在这种艺术与非艺术边界消融的今天,微电影所代表的后现代主义关学在创作主体、

2、内容文本、审美过程以及审美结果等方面均发生了较大的方向转变。  关键词艺术终结;生产性受众;日常生活审美化;视觉快感  A  简介宋丽丽,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黑龙江哈尔滨150080;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024  引言  1895年电影诞生,100多年后“微电影”大行其道。在电影发展的漫漫长河中,我们能清楚地说出第一部电影是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却无法轻易分清第一部微电影出自何处。这就是媒介融艺术终结之后:对微电影美学特征的再深思由写论文的好帮手.zbjy.提供,.合时代,新媒体微电影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美学”区别

3、于经典电影时代的“现代主义美学”的区别之一:即艺术和非艺术的边界被逐渐消解,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也逐渐交融。于是,从1817年起,黑格尔提出了“艺术终结”的惊人论断。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教授兼艺术评论家阿瑟·丹托,不仅相信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的预言,并以这一观点的当代阐释者著称,1984年,他写了论文《艺术的终结》,1997年,推出了专著《艺术终结之后》。今天,“艺术是否终结”这仍然是无数学者争论的焦点理由,在笔者看来,艺术至少在今天还没有终结,毕竟我们还有职业的艺术家和专门的艺术鉴赏机构,离“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理想时代还有很大差别。如

4、果说“艺术终结”,那么我们可能指的是传统的艺术概念似乎已经终结,艺术的内涵被观念艺术、行为艺术、大地艺术等扩充了。尤其是近些年X络上出现的微电影让“人人都是艺术家”在新媒体语境下得到了现实的证明。  需要说明的有两点:第一,我这里提到“艺术终结”,并不是完全赞同黑格尔和阿瑟·丹托关于“艺术终结”的推断。如前说述,我认为“终结”的只是传统的精英的、高雅的、深度的艺术概念,在新时代艺术的内涵被扩充了。我借用艺术终结的语境主要来分析微电影这种新媒体影像艺术独特的审美特征,而这一方面体现在与传统现代主义美学的区别,另一方面也区别于现有的电影长片。第二,需要对“微

5、电影”概念做一点界定。目前,对微电影的概念还没有明确的界定。比较通行的认识是,从微电影的“电影”属性去界定:“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短片。”但目前也存在着将“微电影”、“微视频”、“短片”、“短视频”、“短电影”等概念交叉混用的情况。这些概念中包含了纪录短片和X友用拍摄的新闻短片(尤其是突发公共事件)等。为了更清晰的表达我的观点,笔者将本文中“微电影”界定在:在新媒体平台(X络、、新媒体终端)播放;具有“电影属性”的叙事和表达;短的影像作品。  一、创作主体:从“受众”到“生产者”  受众(a

6、udience)是与大众传播相对应的一个主体,也是大众传播语境下的一个概念。受众也被称为“受传者”,通常是指传播过程中讯息的接受者,是读者、听众、观众的统称。然而随着新技术尤其是互联X技术为受众创造了更多的参与内容生产和实践的机会,受众不再囿于“受”的角色,而是有更多“传”的能力。社会学教授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和布莱恩·朗赫斯特提出的关于受众研究的新范式:即受众角色从“接受主体”到“诠释主体”再到“表演主体”的演变。费斯克在《电视文化》中,从“生产性文本”推及“生产性受众”(theproductiveaudience),认为“受众是作用的生产者”,“受众

7、具有‘游牧式的主体性’”以及“受众具有‘生产的快感”’。费思克非常乐观地看到了受众在当下新媒体语境下的主动性、主体性和本体性,从信息传播的接受者变成参与者,进而变成创。虽然在新闻传播领域下受众的主体性还有很大障碍,如政府的议程设置、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等,但不可否认的是,受众在微电影创作领域早已经成为创意产业不可缺少的生力军,是微电影生产链的上游和下游部分(即生产者很多也是消费者)。  2005年胡戈的《一个馒头的血案》被认为是中国互联X“微电影”最早的雏形,但《一个馒头的血案》利用《无极》的素材进行“恶搞”,对原作进行了颠覆和解构,它与真正的原创的“微电

8、影”尚有距离。但从这开端,“草根”和“恶搞”进入了公众视野。“恶搞”实际上就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