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中西之学与世界哲学

简论中西之学与世界哲学

ID:23790918

大小:68.0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8-11-10

简论中西之学与世界哲学_第1页
简论中西之学与世界哲学_第2页
简论中西之学与世界哲学_第3页
简论中西之学与世界哲学_第4页
简论中西之学与世界哲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简论中西之学与世界哲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简论中西之学与世界哲学中西之学与世界哲学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中西之学与世界哲学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哲学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哲学(首先是传统儒学)的视域中,伦理学中形式的层面与实质的层面并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冲突关系,毋宁说,二者更多地展现为内在的统一。这种“仁”和“礼”、“仁”与“义”相互融合的思路对于扬弃西方伦理学史上形式和实质的对立显然提供了富有启迪作用的思路和思想资源,它从这一方面表明:中国哲学对回应西方哲学的理由具有不可忽摘要:将哲学理解为“世界哲学”,首先与历史已成为世界的历史这一更广的背景相联系。就哲学本身而言,走向世界哲学

2、,意味着回归哲学作为智慧之思的本原形态。世界哲学在植根于世界历史这一背景的同时,也表现为从人类普遍价值的维度考察世界对于人的作用。世界视域下的普遍视域,同时与哲学自身的发展相联系。从后一方面看,世界哲学进一步涉及哲学衍化的多重资源与多元智慧理由。与之相联系,不能简单地将世界哲学归结为某种单一的哲学形态。哲学按其本义表现为对智慧的个性化、多样化的沉思,在世界哲学的概念下,哲学的这种品格并没有转变,世界性与多样性、开放性、过程性将在世界哲学的历史发展中不断达到内在的统一。  关键词: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世界哲学  0257-583312008)10-0115-07

3、    简介:杨国荣,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上海200241)    一    中西哲学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加以理解。在相对静态的作用上,中西哲学往往首先被置于同异关系之中。在中西哲学刚刚相遇时,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上述层面的比较研究,它所关注的通常是如下一类理由:中国哲学如何、西方哲学怎样;什么是二者的共通之处、何者为它们的差异之点,等等。不难看到,这种视域所侧重的,不外乎同异(相同与差异)的比较,从严复、梁启超、章太炎到梁漱溟,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这一特点,在尔后的比较研究中,依然可以一再看到如上趋向。这一类的比较研究对于具

4、体把握中西哲学各自的特点,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然而,仅仅停留于此,似乎也容易流于平面、静态的罗列。  与静态、平面的比较有所不同的,是互动的视域,后者意味着从相互作用的层面理解中、西哲学之间的关系。这里首先涉及西方哲学对于中国哲学研究的作用,后者本身又可以从不同的方面考虑。对中国古典哲学的理解,往往涉及多方面的背景,在中西哲学相遇之后,西方哲学便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照系统。以先秦《墨辩》(《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而言,其中的不少观念、思想长期以来素称“难解”,梁启超便曾列举了八点难读之处。《墨辩》之难读,当然有各种理由,其

5、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它涉及不少科学的、逻辑的理由。近代以后,不少思想家,如梁启超、章士钊、胡适、谭戒甫等以西方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形式逻辑系统为参照背景,从一个新的角度解读这一经典,号称“难读”的《墨辩》之作用也随之逐渐清晰。可以设想,中西之学与世界哲学由写论文的好帮手.zbjy.提供,.如果没有以上的参照背景,《墨辩》中的一些内容恐怕到现在仍会如同“天书”,其作用难以获得确切的理解。  另一方面,不管是中国哲学,抑或西方哲学,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自身的某些理由,这些理由可以是比较具体的、特殊的,也可以是普遍层面的。以中国哲学而言,如冯友兰等已注意到的,从宽泛的、

6、普遍的层面来看,较之西方哲学,它更多地展现为一种实质的体系,而在形式的系统方面显得相对薄弱。此所谓“形式的系统”,包括概念的辨析、论点的逻辑推论等。历史地看,中国哲学家的体系都有内在的宗旨,其思想、观念都围绕这一宗旨而展开,但这种哲学系统内在的逻辑关联常常未能在形式的层面得到展示。同时,中国古典哲学系统中的概念、范畴固然有其深沉、丰富的涵义,但这种涵义也往往缺乏形式层面的清晰界定。对古典哲学的诠释,总是涉及概念的辨析、理解以及哲学观念的系统把握,在回顾、反思中国古典哲学的过程中,如果借鉴西方哲学注重逻辑分析的研究进路,显然不仅有助于在实质的层面理解传统哲学的作

7、用,而且将推动我们从形式的层面阐明其概念、范畴的内涵,并进一步把握其内在的逻辑关系。  同样,西方哲学也在不同的方面涉及如何解决自身衍化中出现的理论张力等理由,而在解决这些理由的过程中,也需要以不同的哲学系统为其参照背景。以伦理学而言,休谟从实质方面突出了情感在伦理学中的地位,相对而言,康德的伦理学则更多地注重伦理学的形式方面,其道德哲学常常被视为形式主义的伦理学。与《纯粹理性批判》中注重感性的作用有所不同,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对经验、感性等实质的内容,往往更多地持疏离、悬置的立场,后者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伦理学上的形式主义的倾向。后来舍勒(Maxschele

8、r)对康德的伦理学提出了很多批评,并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