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毕业论文

试述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毕业论文

ID:23795029

大小:53.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10

试述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毕业论文_第1页
试述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毕业论文_第2页
试述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毕业论文_第3页
试述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毕业论文_第4页
试述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毕业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试述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毕业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试述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毕业论文我国素以文献名邦著称,由于疆域辽阔,历史悠久,各地流传丰富的地方文献,历来被人们所珍视。本文试就地方文献的简要范围,地方文献的开发和利用提出一些浅见,祈求指正。一、地方文献的范围所谓地方文献,是指记载某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人物、历史、山川、气候、物产和自然资源等方面的图书、地图、图画及其他印刷品等。但从历史角度看,早在我国古代奴隶社会,就有刻在甲骨文上的契文,编汇组合收藏成库。十九世纪末,在河南殷墟发掘出大量的甲骨文库藏,为我们提供系统的殷商史料,这是

2、以文字记载的最古老的地方文献,现在我们还利用这批文献来研究古代史。又如谱录之学是史部一个专题,家谱、族谱、年谱都具有地区性的特点,丰富了地方文献的内容。另从文物方面看,各地发掘的大量出土文物和遗留下来的地面文物,大部印证了文献性和地方特点。因此,关于地方文献的确切范围,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向,有待于“地方文献学”来加以研究,达成共识。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形势下,开采和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经济,论证人文地理和历史,都离不开地方文献。图书馆应认识它的重要性,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收集地方文献,更好地为

3、经济建设服务。二、地方文献的开发地方文献具有内容广泛,类型复杂,年代久远和地点分散的特点,对地方文献的采访收集、整理到利用,是一项十分艰巨的系统工程,甚至要花几代人的努力。我馆为收集地方文献,制订了规划并确定大致范围和收集对象,具体如下:1.发信征集:诸暨曾为越国故都,天宝物华,人杰地灵,文人学者著作等身,硕果甚丰。为征集地方文献,展示学术成果,我馆首先向在外地工作的诸暨籍人士发信征求著作。这一倡议得到诸暨籍专家、教授、学者的关心支持,他们寄来了一部部著作,表达了对家乡图书馆的深情。一年多来接受

4、图书资料220余种计300余件。其中有著名农学家金善宝、鱼类学家(原台湾博物馆馆长)陈兼善、著名物理学家赵忠尧、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吴江、上海社科院教授周抗等,都把自己的著作寄到图书馆,还写来了热情洋溢的信函。2.发文收集:我馆向本市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发去征集地方文献的文函,提出征集的范围和要求:①凡有关本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历史、革命斗争史料、地理、文艺、人物传记、名物风情、工农业生产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各类著作。②本地机关、团体、学校、企事业单位编辑出版的著作。③历代本地人所著

5、述的作品或外埠人著述我市情况的作品。④有关文物资料(非实物)及其他。⑤文献类型,包括一切出版物、誊印品、手稿,建国前后不限。印刷品每种二件,手稿或副本一件。文函发出后,本地一些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纷纷把各种分志、规划、史料送到图书馆。3.在古籍中收集:通过对馆藏古籍的整理,把载有地方文献的图书进行单列,属于大部头丛书的标出卷册便于查找。如《越绝书》、《吴越春秋》、《越中三不朽》、《杨铁崖文集》、《竹斋诗集》、《宝纶堂集》。同时,还整理出一批家谱、字画,如《何氏家谱》就记载了太平天国将领何文庆的

6、年谱。4.通过书目收集:《四库全书总目》、《贩书偶记》、《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等书目中记载着各地名家的著作及提要,对我们了解本地古代作家的作品,为收集地方文献指示了门径。在《总目》(含存目)中,就有诸暨历代较有成就的学者姚宽、杨维祯、王冕、翁溥、余缙等人的著作。在《贩书偶记》中也逐一查到10多位诸暨籍学者的著作,有礼类、农家类、医家类、术数类、别集类10余部。从《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中了解到诸暨存世的三部县志的收藏单位,为我市编篡地方志提供了可贵的资料线索。5.上门访求:在民间还存有部分古籍,有

7、的主动送上门来,我们就说明理由估价收藏,有的根据线索主动上门采访获得。如《诸暨乾隆县志》距今已有200多年,属罕见之物,我馆无藏,在一个偏僻山区的一户农民家中发现,只化了几十元钱征得。此外,我们还乘出差之际,顺便到古旧书店转转,也同样获得一些地方文献。6.复制收集:为了扩大收藏范围,我们图书馆、县志办分别向省市图书馆进行复制来丰富地方文献。如向南京、北京、上海、杭州、绍兴等图书馆购复制品《越绝书》、《吴越春秋》、《浙江通志稿》等多种资料。三、地方文献的利用收藏地方文献的目的在于利用,在利用中体会

8、到文献的重要性,且在利用中又逐步补充和完善地方文献,现仅举两例说明:1.在人文历史方面,有关西施故里的归属问题是一个突出的例子。西施的出生地苎萝山,据传有二说,一说在诸暨,一说在萧山,而该两地都有一座苎萝山,从文字记载看,最早见于汉朝的《越绝书》和《吴越春秋》由于在正文里,萧山认为没有表明苎萝山在诸暨还是萧山。从而到了南朝,对西施故里问题出现了分歧,产生了争议。到唐、宋、元、明代争议时起时伏。到清代尤为激烈,以经学家、文学家毛奇龄为代表,认为“吾为施断属萧,不属暨”,从而相持不下。直到民国,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