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水管理对长秧龄杂交籼稻群体结构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肥水管理对长秧龄杂交籼稻群体结构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ID:23801521

大小:3.23 MB

页数:44页

时间:2018-11-10

肥水管理对长秧龄杂交籼稻群体结构和产量形成的影响_第1页
肥水管理对长秧龄杂交籼稻群体结构和产量形成的影响_第2页
肥水管理对长秧龄杂交籼稻群体结构和产量形成的影响_第3页
肥水管理对长秧龄杂交籼稻群体结构和产量形成的影响_第4页
肥水管理对长秧龄杂交籼稻群体结构和产量形成的影响_第5页
资源描述:

《肥水管理对长秧龄杂交籼稻群体结构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万方数据3.2.3对二次枝梗分布的影响⋯⋯⋯⋯⋯⋯⋯⋯⋯⋯⋯⋯⋯⋯..183.2.4对二次颖花分布的影响⋯⋯⋯⋯⋯⋯⋯⋯⋯⋯⋯⋯⋯⋯..22●3.3氮肥运筹对不同秧龄杂交稻株型的影响⋯⋯⋯⋯⋯⋯⋯⋯⋯⋯⋯233.3.1齐穗期叶面积指数(LAI)⋯.⋯⋯⋯.、.⋯⋯⋯..⋯⋯⋯⋯⋯⋯233.3~上部叶片的长度、宽度和厚度⋯⋯⋯⋯⋯⋯⋯⋯⋯⋯⋯⋯⋯243.3.3上三叶叶片与主茎的夹角⋯⋯⋯⋯⋯⋯⋯⋯⋯⋯⋯⋯⋯⋯.263.3.4上三叶叶片的空间分布⋯⋯⋯⋯⋯⋯⋯⋯⋯⋯.⋯⋯⋯⋯..273.4水肥管理对长秧龄杂交稻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2、283.4.I不同秧龄和氮肥运筹对杂交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283.4.2秧龄和水氮管理模式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293.4.3秧龄、水氮管理模式和穴插苗数对水稻不同分蘖等级和叶位的产量的影响.303.4.4不同等级分蘖对水稻产量构成的影响⋯⋯⋯⋯⋯⋯⋯⋯⋯⋯⋯3l3.4.5不同秧龄和氮肥运筹对干物质积累的影响⋯⋯⋯⋯⋯⋯⋯⋯⋯..333.4.6秧龄、水氮管理模式和穴插苗数对干物质积累的影响⋯⋯⋯⋯⋯⋯.334讨论与结论⋯⋯⋯⋯⋯⋯⋯⋯⋯⋯⋯⋯⋯⋯⋯⋯⋯⋯⋯.354.I长秧龄杂交稻产量构成特点及形成机理⋯⋯

3、⋯⋯⋯⋯⋯⋯⋯⋯⋯354.1.1长秧龄杂交稻的分蘖发生与成穗特点⋯⋯⋯⋯⋯⋯⋯⋯⋯⋯⋯354.1.2长秧龄杂交稻枝梗和颖花分化及退化特点⋯⋯⋯⋯⋯⋯⋯⋯⋯..354.1.3长秧龄杂交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特点⋯⋯⋯⋯⋯⋯⋯⋯⋯⋯⋯364.1.4长秧龄杂交稻的优势叶位⋯⋯⋯⋯⋯⋯⋯⋯⋯⋯⋯⋯⋯⋯.384.2长秧龄杂交稻的株型特征⋯⋯⋯⋯⋯⋯⋯⋯⋯⋯⋯⋯⋯⋯⋯394.2.1不同秧龄和氮肥运筹对齐穗期水稻光合叶面积的影响⋯⋯⋯⋯⋯⋯.394.2.2不同秧龄和氮肥运筹对齐穗期水稻上部叶片形态和空间分布的影响⋯⋯.404.3长秧龄水稻存在的不足及其改进措施

4、⋯⋯⋯⋯⋯⋯⋯⋯⋯⋯⋯..41参考文献⋯⋯⋯⋯⋯⋯⋯⋯⋯⋯⋯⋯⋯⋯⋯⋯..⋯⋯⋯⋯42致谢⋯⋯⋯⋯⋯⋯⋯⋯⋯⋯⋯⋯⋯⋯⋯⋯⋯⋯⋯⋯⋯⋯50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5i万方数据l刖舌1.1研究背景及意义我国丘陵山地面积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5%,粮食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30%左右I¨。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播种面积、总产均居各粮食作物之首口】。在丘陵山地,水稻种植面积更是远远高于其他粮食作物。近些年来,虽然水稻机械化种植不断推进,但由于丘陵山区,稻田灌溉无保障,田块分散且面积小,机耕道缺乏插秧机转移

5、困难【3】,实现机械化种植难度仍然很大。而且丘陵山区灌溉条件差,加上茬口、天气等原副31,常年有大面积水稻大秧龄移栽,仅四川丘陵区每年就有500~800万亩水稻需达50d以上秧龄移栽,个别片区甚至长达60~70dN。秧龄对水稻生长发育、群体质量和产量有重要影响。适龄移栽时秧苗发根力强、返青快,分蘖早生快发,有效穗数多且利于形成大穗【5】;而延长移栽秧龄,秧苗素质变差,栽后分蘖力下降,成穗率降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减少,每穗总粒数和实粒数降低,导致水稻产量明显降低睁‘7].因此,提高长秧龄水稻产量的关键就是增加有效穗数。旱育稀播稀植技术通过培育带

6、蘖壮秧和确定栽植密度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适宜的基本苗数是构成水稻高产群体的基础,而每穴栽插苗数是决定适宜基本苗数的基础之一【8J。单苗移栽的群体竞争小,个体发育良好,后期群体高光效,有利于提高产量【9‘10】;而双苗或多苗移栽的群体问竞争大,不能形成壮个体,产量反而降低;因此当前水稻生产上通常采用单苗稀植移栽。但也有研究认为每穴栽插2~3苗为最佳栽插苗数【lI.131。水和氮肥已成为现代水稻生产中影响水稻产量的最主要的两个因素【14】。传统的水、肥管理方式,特别是过量灌溉和施用氮肥,不仅导致水分与氮肥利用率较低,而且降低稻米品质,增加生产成本

7、,破坏生态环境【l5。。据报道中国的稻田氮肥吸收利用率为30~35%[161,水分利用效率为30~40%117】。而多数丘陵山区干旱频繁,同时灌溉水源不足且设施不完善,而降雨又易水土流失,加重环境污染。为减少水稻灌溉用水、高效利用氮肥来合理利用资源和减少环境污染,同时实现水稻高产稳产,前人已做了不少报道‘18圳】。但有关不同水肥优化管理模式对长秧龄水稻群体质量的影响与产量形成间的研究鲜见报道。本试验通过秧龄、每穴栽插苗数与水肥优化管理模式相结合,研究三者对水稻水肥利用率、群体质量和产量形成的影响,并探讨群体质量指标与产量间的关系,旨在选择出长

8、秧龄下适宜的栽插苗数和水肥优化管理模式,使长秧万方数据龄水稻既节水节肥又能获得高产稳产的同时也为制定丘陵地区合理栽培技术体系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1-2文献综述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