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体功能的外周性调节机制的临床认识

机体功能的外周性调节机制的临床认识

ID:23841458

大小:5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11

机体功能的外周性调节机制的临床认识_第1页
机体功能的外周性调节机制的临床认识_第2页
机体功能的外周性调节机制的临床认识_第3页
机体功能的外周性调节机制的临床认识_第4页
机体功能的外周性调节机制的临床认识_第5页
资源描述:

《机体功能的外周性调节机制的临床认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机体功能的外周性调节机制的临床认识【摘要】目的在治疗慢性痛症等常见病的临床工作中探讨机体功能的外周性调节机制,并做初步评述。方法西医学与中医学并重,药物治疗与物理治疗并重,直接实践与参阅资料并重,进行临床观察和比较鉴别。结果许多治疗和康复的效果,均有外周性调节机制的参与。结论机体功能的外周性调节机制和中枢性调节机制相辅组成,完善了机体的调节机构,良好地适应内外环境多变的各种动因。【关键词】中枢性调节;外周性调节;中医经络系统【Abstract】ObjectiveToDiscusstheperipheralregulatorymec

2、hanismoforganismfunctionandmakepreliminarymentsduringtheclinicaltreatmentonchronicpainsyndromeandothermondiseases.MethodsClinicalobservationandparativediscriminationusingedicineand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medicinetreatmentandphysicaltreatment,directpracticeandmateri

3、alreference.ResultsTheperipheralregulatorymechanismparticipatesinmanytreatmentandrecoveryeffects.ConclusionTheperipheralregulatorymechanismandthecentralregulatorymechanismoforganismfunctionareplementeachother.Theyimprovetheregulatorymechanismoforganismandadaptvariousc

4、hangeablefactorsininternalandexternalenvironment.【Keyedicinemeridiansystem现代医学对机体功能的中枢性调节研究很深入,包括神经中枢系统、心脏血管调控活动、内分泌的负反馈机制等[1]。临床工作中观察到许多的外周性调节活动,它们和中枢性调节活动相辅相成,完善了机体的复杂调节控制系统,很值得研究讨论。临床运用外周性调节机制达到治疗和康复的方法很多,大致以下三个途径看得比较清楚:(1)物理疗法;(2)针灸疗法;(3)中西医结合性的局部治疗法。多种热疗法如:红外线、温泉

5、水浴,温热因子均可能通过轴突反射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这是物理疗法的例证。针灸疗法和经络——穴位的机制研究例证认为排除了神经中枢的作用,经络现象仍能够出现[2]。本文是表达在治疗慢性疼痛病和Ⅰ期高血压病等常见病的工作中,采用物理疗法和玻璃酸酶压痛点——穴位区注射方法观察到的,以外周性机制为主的调节活动。以下临床征象显示外周性调节活动及其网络特点:(1)稳态调节特征,或称双向调节特征。采用阻抗式血流图观察到磁疗和针刺方法可以缓解小血管痉挛,也可以提高低幅波小血管活动的张力。紫外线治疗既可以使胃酸过高的病人趋向正常,也可使低酸病人趋

6、向正常(丁钧理疗学)。(2)远程调节和局所调节的效应。一位住院期间的肺结核病人,发生子宫功能性出血,予以乳腺区太阳灯照射,获得明显疗效。针灸治疗有循经取穴和局部取穴相结合的原则,如:面神经麻痹选用合谷穴并面部穴位,效果为好。(3)即时效应与延迟效应。在玻璃酸酶压痛点——穴位区注射治疗中可以观察到颈肩区疼痛病人的即时的缓解疼痛的作用和延后的缓解上肢发麻等效应。(4)组群协同特征。为治疗血管性头痛,需在肩胛内角区、锁骨下缘中区、枕骨粗隆外侧区、乳突区及剑突区等各部位进行治疗。对于慢性病症往往难以某一区或某一点治愈,而对不同的病症选配不

7、同组群的治疗区,则收到良好效果。(5)相关连的病痛和治疗的泛化效应。颈椎综合征与慢性咽炎相关[3],采用上述的玻璃酸酶方法治疗时,二者同步好转。(6)68例低热患者的体温调节效应。对无名低热患者及药物注射低热反应者——均有慢性咽炎,大部分体温在37.1℃~38℃,采用玻璃酸酶[4]方法,在胸椎1、5、7棘突区等注射,体温恢复正常。(7)31例Ⅰ期高血压患者在颈肩区及乳突区等部位的治疗,得到平稳的降压效应。(8)调节点。调节点是一个复杂的内容,这里只讨论躯体部位的、可以由医者选控的调节点,即狭义的调节点。它们多位于骨骼的角、边、面,

8、如肩胛内角区、胸椎1、5、7棘突区、骶髂关节区等,它们是骨骼肌的力学承受点,是协调骨、关节运动的血管神经活动点,是机体内、外信息交汇点,也是局部性应激反应点和病变炎症性反应点。它们可随机体各种病态产生不同程度的压痛、淤血及纤维增生等变化,但大多不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