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水画意境营造的一些思考

关于山水画意境营造的一些思考

ID:23878518

大小:52.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11

关于山水画意境营造的一些思考_第1页
关于山水画意境营造的一些思考_第2页
关于山水画意境营造的一些思考_第3页
关于山水画意境营造的一些思考_第4页
关于山水画意境营造的一些思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山水画意境营造的一些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山水画意境营造的一些思考TEXT/姚喜锋【摘要】国画山水意境的营造自古是国画创作的重要环节。本文就关于山水画意境的营造方法进行研究并得出了自己的结论:1.选材与立意的定位;2.画面构成形式(1)虚实处理,(2)透视关系(3)画面的“布白”,(4)色彩的运用;3“三养”修身,提高境界尤为重要;这些是在营造山水画意境的方法上不可或缺的内容,对山水画意境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一、山水画意境解析意境在国画中有着最深刻的体现,比如我们经常听人说:“某人的国画画得真好,有意境。”由此可见有无意境,意境的高深,是衡量国画品味的一条重要标准。那么,什么才

2、是意境呢?意境是绘画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之一,是绘画创作一个重要的美学概念。概括地说,意境就是属于主观范畴的意与属于客观范畴的境二者有机结合的一种绘画水平,即绘画作品中所描绘的景物和作品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可以让欣赏者通过画面想象和联想进入其境,在思想上受到感染,最后产生共鸣。比如我们看到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时,面前就会浮现出当时宋朝的生活状态。当我们看到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时,就会想到富春江的景色。恰如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就是这个道理。二、山水画意境的营造(一)选材与立意的定位国画题材不同于素材,素材是

3、未经冶炼的矿石,题材则是从大量的矿石中冶炼的钢铁。选材的好坏,会直接关系到画面的表现,因为每个人对每种题材的感情是不统一的。选择一种自己熟悉的或者想要表现的题材,会给每个创作之人带来不一样的感情与投入,这样的作品会更打动人。例如齐白石画虾和瓜果蔬菜,就是因为熟悉并有感情,所以才画得那么生动。而立意,在国画创作中,许多绘画理论家都首先强调这一点,不管是画山水、画人物,还是画花鸟。因为中国画是一种“意象”艺术,“意”起着支配作用,“象”从属于“意”。以“意”造象,一切以“意”为之。所以说“意”在国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直以来众多的画家在绘画中都

4、以“立意”为先。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有一段关于“六法”的论述:“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他认为立意在先,画面中才能有变化、有奇意。(二)画面构成形式1.虚实处理在国画中虚实以“留白”、“计白当墨”的理念来表现画面,给人以更多的想象空间。“虚”是本质的、抽象的,对“实”的要求是深刻的、完美的。两者是属于对立又统一的审美范畴。如果作品过分追求实的部分,而忽略了对虚的滋养,那画面必将平庸而不能打动人。而过分追求虚的理念,没有对实的部分的塑造,那么作品不会立得住。正如庄子所曰:“静而与阳从德,动而与阳

5、同波。”这一阴一阳的关系,不仅揭示了事物变化的规律,更是画面虚灵的体现,这种虚灵的体现本身就是画面意境深邃的关键。所以说如何更好地运用“虚实相生”的关系进行创作是一幅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更是一幅作品美好意境的体现。2.透视关系绘画的透视关系在西画中体现得最为透彻,中国画虽然很主观,但自古以来对透视也有一定的要求。早在我国宋朝,郭熙提出了“高远”、“平远”、“深远”的“三远”法,而韩拙又在《山水纯全序》中提出了“阔远”、“迷远”、“幽远”,到了元代,黄公望又提出“平远”、“阔远、“高远”。这些都是中国画家对山水画透视关系的总结,也是对山水画特有的

6、观察方法。和西画有所不同的是,山水画讲究的是“散点透视”,在空间处理上有自己的方法,透视理论也自成体系。这种“散点透视”其实也是移动观察的体现,它强调“细细看,面面观”、“看得透,窥其穿”、“边走边看”,做到衔接自然,和谐统一,这样才能境生象外,才能意中生境,境中有深意。3.画面的“布白”从古至今中国画都非常注重“布白”,山水画的“布白”是中国传统画家追求的审美境界,是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凝练。不仅因为空白会给观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能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境界,而且这也是中国山水画和其他绘画不同之处之一。黄宾虹曾说:“一烛之光,通室皆灵。”意

7、思就是说空白的作用就像暗室烛光,揭示了“布白”之真相。还有以书法、诗词、印章等来补白,这样让有些布白更具有意味。这也是和西方绘画有很大区别的一个地方,可以说布白艺术是我国绘画艺术的一大特点,也是我国传统绘画的技法之一。然而,不同的画家有不同的理解与领悟,这就体现了山水画的“布白”的千变万化的特性,也是画面意境多样成因之一。“于空寂处见流行,于流行处见空寂,唯道集虚,体用不二”(宗白华《美学散步》)是高深的“布白”境界的体现,也是山水画特有的意境结构。看中国的山水画优秀作品,其中“留白”非常耐人寻味,非常的考究。画面的意境营造是“留白”巧妙的运用

8、,可以说,同一张画,不同的“留白”会出现不同的意境、不同的画面效果。这就充分体现了山水画“留白”和画面意境营造的关系。4.色彩的运用中国山水画色彩和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