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建筑文化的新趋向

仿生建筑文化的新趋向

ID:23895894

大小:56.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1-11

仿生建筑文化的新趋向_第1页
仿生建筑文化的新趋向_第2页
仿生建筑文化的新趋向_第3页
仿生建筑文化的新趋向_第4页
仿生建筑文化的新趋向_第5页
资源描述:

《仿生建筑文化的新趋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仿生建筑文化的新趋向摘要:建筑仿生已成为一种新时代潮流,也是建筑文化的新课题。为了启发建筑合理创新,以及使城市环境达到生态平衡和持续发展,建筑仿生学是一种重要手段。建筑仿生学是根据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规律,并结合建筑科学技术特点而进行综合应用的科学。它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城市仿生,功能仿生,结构仿生,形式仿生等方面。建筑仿生学的应用范围很广,从城市总体到单体建筑,从居住环境到材料都可涵盖。未来的城市将是仿生与生态的城市。关键词:仿生建筑建筑艺术建筑仿生是一个老课题,也是一种最新的科研趋向,它愈来愈引起人们的注意。因为人类文化从蒙昧时代进入文明时代就是

2、在模仿自然和适应自然界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起来的,直到近现代时期,特别是飞机和潜水艇的发明也都是仿生的科研成果,人们从飞鸟和鱼类的特性中获得启发,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新成就。建筑同样如此,古代从巢居穴居到各类建筑的出现,无不留下了模仿自然的痕迹。但是,随着工业化的高速发展,使人类的文明发生了异化,反过来破坏了自己的生存环境,也使自己的创作囿困于僵化的机器制品,束缚了创造性,这就是为什么在近几十年来人类重新对仿生学开始重视的原因。仿生原理在现代科学技术上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于是就促使了仿生学(Bionics)这门新兴交叉科学的出现。1960年在美国俄亥俄

3、州召开了第一届仿生学讨论会,在会上共同制定了仿生学的概念,与会人员认为仿生学就是模仿生物系统的原理来建造技术系统,或者使人造系统具有或类似于生物系统特征的一门科学。它的目的是应用模拟的方法来改善现代技术设备并创造新的工艺技术。在建筑领域方面,仿生的倾向在近几十年来也在不断发展,它的研究意义既是为了建筑应用类比的方法从自然界中吸取灵感进行创新,同时也是为了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保持生态平衡。自然界是人类最好的老师,人们无时无刻不在从自然界中获得启发而进行有益的创造。仿生并不是单纯地模仿照抄,它是吸收动物、植物的生长肌理以及一切自然生态的规律,结合建筑

4、的自身特点而适应新环境的一种创作方法,它无疑是最具有生命力的,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1983年德国人勒伯多(J.S.Lebedeann)为了执行法国皇帝拿破仑第三的巴黎建设计划,曾对巴黎市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它不仅要表示对帝国首都的赞美,而且要在城市结构功能上进行改善,使城市交通、环境绿化、居住水平都达到一个新的境界。为了实现这一理想,他的巴黎改建规划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模拟了人的生态系统而进行规划设计的。例如当时在巴黎东、西郊规划建设的两座森林公园,东郊维星斯公园和西郊布伦公园的巨大绿化面积,就象征着人的两肺,环形绿化带与赛纳河就象是人的呼吸管道,

5、这样就使新鲜空气可以输入城市的各个区域。市区内环形和放射的各种主干与次要道路网就象是人的血管系统,使血流能够循环畅通。这种城市环境仿生思想,不仅在当时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解决了困扰巴黎的城市交通与环境美化问题,使巴黎在世界上成为城市改建的成功范例,而且城市环境仿生理论今后仍然值得借鉴和完善。1954年欧洲“十次小组”(Team10)在荷兰召开预备会时,英国建筑师史密森曾提出一种新的城市形态,称之为“簇群城市”,这也是仿生的成果,它是根据植物生长变化的规律而提出的一种新城市布局思想。他们设想把这种城市主干道设计成三叉形的道路系统,象征着植物“干茎”,

6、使交通流量得以均匀分布。同时把城市“干茎”设计成自由弯曲的分叉系统,并且带有多触角地蔓延扩展的子系统,就象树枝分叉一样,也兼有蛛网状的连接。这样既可避免车流泛滥,也可有利于各区之间的区分与连接。他们预言,这种城市布局一方面能保持现代城市功能的需要,又能重新获得昔日传统城市的自然气息。同时,这种城市是不断生长变化的,也可使城市与建筑物的分布获得有机的组合。目前许多小区的规划设计与“簇群城市”规划思想颇有异曲同工之处。在建筑使用功能方面的仿生,应用也很普遍,不过表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只要善于应用类推的方法,就可以从自然界中吸取无穷的灵感,使建筑的空间

7、布局更具有新意。例如芬兰著名建筑师阿尔托设计的德国不莱梅的高层公寓(1958—1962)的平面就是仿自蝴蝶的原型,他把建筑的服务部分与卧室部分比作蝶身与翅膀,不仅造成内部空间布局新颖,而且也使建筑的造型变得更为丰富。又如勒。柯布西耶在1950—1955年间设计建造的法国朗香教堂的平面就是模拟人的耳朵,象征着上帝可以倾听信徒的祈祷。正是因其平面具有超现实的功能,以致在造型上也相应获得了奇异神秘的效果。类似的情况还有许多,比较著名的如1960—1963年夏朗(Hans Scharoun)在柏林设计建造的爱乐音乐厅内部空间则是仿自乐器内部空间共鸣的效果而

8、建造了这一复杂奇特的形体。1966年由丹下健三在日本山梨县建成的文化会馆是一座新陈代谢派的著名作品,它的平面组合就是仿照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