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对比分析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对比分析

ID:23906870

大小:6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11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对比分析_第1页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对比分析_第2页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对比分析_第3页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对比分析_第4页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对比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对比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共相存在于对象之中“模仿说”于古希腊时期形成,是从阐释艺术品质和价值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中而产生的一种文学观念,亦可成之为一种文学艺术原则。男有一说是:“模仿说”是从古希腊时期审美活动“和谐说”发展而来的。作为摆脱原始思维,实现人类精神文明重大突破的哲思之人柏拉图,对于人的基木才能,人的天性,即模仿,较多地持有一种消极的态度。他认为诗人和艺术家等模仿者,假若未以“高尚优美”的心灵描写善和美,而形成的艺术作品,是一种说谎的表现,具有一种不可避免的“失真”性质,文艺对于人类而言是不具有认识的作用。艺术作品离真理的距离是最远的。艺术世界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而现实世界

2、乂是对“理式”世界的模仿,因此艺术世界被看作是摹木的摹木,影子的影子。诗人和艺术家都是说谎者,他们所呈现的艺术世界同真实的世界(“理式”世界)隔得更远,他们意在煽动人们的情欲。在他看来,艺术家和诗人若想获得真理,则需要实现现实自我的迷失,处于“迷狂”的状态,与神灵往来,使得神灵进入灵魂,进入人类的精神世界,进而与现实世界脱离,处于一种高蹈的状态,得到神灵的启示,获得“灵感”。同时柏拉图还强调,人只有感性和想象勃发的时候,神灵冰会照射光顾我们。《伊安篇》中讨论的主题便是:诗歌的创作和演述是凭专门的技艺知识,还是灵感?最终讨论的结果是:无论是创作,还是对史诗的

3、演述都是“神灵凭附”的结果。伊安能将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史诗自如的朗诵,于柏拉图而言,是“有一种神力在驱遣他,像欧里庇得斯所说的磁石,就是一般人所谓‘赫刺克勒斯石诗神作为磁力的发出者,神灵给伊安以灵感,伊安获得灵感之后,随之又将其传递给旁人。通过构建这一神灵的世界,柏拉图近乎成功的回答Y现实世界屮人类的疑问,给现实世界以存在的理由和支撑。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一切皆流,无物常住”@@1751),并他还将世界万物比作一道川流,断言我们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人类是没有办法把握现实世界的,难于抓住一个可靠的所在。在柏拉图所处的时期,对于现实

4、世界的把握不定得到了解决。他认为人的知识是灵魂对“理式”世界的回忆。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理式”世界,后者是真理、知识的源尖,是现实世界的本源。现实世界归根是对“理式”世界的模仿,是“理式”世界的影子。事物存在的理由无法从此岸世界屮寻找,只能于彼岸世界,亦或是神灵的世界中去探寻。处于“万物皆流”的此岸世界,人人都是利益的主体,极易随波逐流,处于虚无缥缈的状态,这样人类社会就会陷入混乱,甚至是消失的严重后果。然而,于彼岸世界,人类是万物的灵长,宇宙之精华,知晓学理,懂得认知,并将其作为安身立命的需要,在精神世界层面给人以信念、坚守和依托,于彼岸世界构建出了一座“

5、理想”之国。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用科学的观念、方法来阐明美学概念、研宄文艺问题的人”。于亚里士多德看来,文艺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作家通过模仿而产生的艺术作品,不仅可以反映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且还可以通过艺术使得原来的现实事物变得灵活牛.动,更只美感。首先,亚里士多徳认为,模仿要选择一种方式来进行处理,他强调模仿者的主动存在性。模仿不是对某个事物镜像的反映,而是对现实的一种复杂的中介处理,是非奴隶似的照搬照用。模仿具有积极的意义,此时模仿具有一种“求真”的性质,肯定了文艺的认识作用,以及文艺作品的真实价值和存在的意义。其次,“模仿所

6、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采用的方式不同”%都会对模仿的结果产生影响。再次,亚里士多德认为模仿是一种行为性的模仿,侧重于行为本身。模仿总是体现出一种选择性,如:古希腊的悲剧是对一种行为的模仿。另外,他还强调模仿要具有一种紧张度,一种微妙的张力,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问题,模仿的要求与美学结构的要求,即模仿的真实性与美感,于这两者之间必须保持适度的紧张,保持一种微妙的张力。注重对生活真实进行一种审美处理,进而得到艺术的真实,同时文学作品也应具有适度的美感。历史学家要描绘的是特定的事件;诗人要描绘的是普遍性意义的事件。对于“模仿说”,我认为亚里士多德将柏拉

7、图表现出来的僵硬、局限,转化的更为灵动、更兵生气。柏拉图视诗人和艺术家为说谎者,将其模仿出来的艺术作品视为煽动人类情欲的工具,视文艺为谎言,“而且谎还说得不好”。为了构建一座理想之国,柏拉图十分注重“保卫者们”的训练和教育,并且将教育看作是终身的事,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性格的发展都奋相应的课程,然而课程内容的来源依旧是说谎者的言论。在《理想国》卷二至卷三中讨论到了理想公民的性格,即保卫者的幼年教育。柏拉图在谎言中寻找课程内容。为了避免使未来的保卫者变得怯懦,作为城邦制度的制定者,不允许“任何诗人告诉我们说:‘神们乔装异方的游客,取各种形状周游城市。’也不要让

8、他们对普洛透斯和忒提斯说许多谎,或在悲剧里或别种诗里把赫天后写成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