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阶级镜像

分析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阶级镜像

ID:23915480

大小:73.52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1-11

分析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阶级镜像_第1页
分析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阶级镜像_第2页
分析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阶级镜像_第3页
分析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阶级镜像_第4页
分析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阶级镜像_第5页
资源描述:

《分析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阶级镜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分析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阶级镜像摘要:赖特在阶级问题研究中经历过两次立场与逻辑的转变。最初以支配为中心对阶级进行了不成熟的探索,建立起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模式;中期将马克思主义与韦伯主义相融合,在罗默的理论基础上发展出独特的剥削理论;后来整合了多种阶级阶层研宄思路,建构起一个综合性研究框架。多种立场的转变凸显了赖特思想的不彻底性,究其根源在于赖特重分析而轻综合、重微观而轻宏观的理论研究方式。其中期理论更富建树性,为学界做出突出贡献。本文采集自网络,本站发布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

2、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关键词.•赖特;阶级;阶层;剥削;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02(2016)05-0069-07赖特(ErikOlinWright)是分析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阶级理论独树一帜。为Y解决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新中间阶级”定位的难题,赖特提出了“阶级关系中的矛盾定位”概念,指出可以把同一种阶级位置看作具有多重阶级特征的身份。同时,受到罗默“财富一一剥削一一阶级”对应理论的影响,赖特针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关系现状,提出了一种新的剥削理论。他以生产资料资产、组织

3、资产和技术资产三种剥削维度为基础,区分了阶级关系中的“十二种阶级位置”,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基本框架,并基于此框架对阶级意识与阶级形成、阶级与性别的关系、阶级位置与收入的关系、阶级妥协等多种具体的阶级问题展开研究。他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今,一直聚焦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问题。在研究期间,他曾两度调整其阶级分析的内在逻辑和理论立场。本文把赖特的研究逻辑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研究之初到七十年代末。这一时期赖特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证主义社会科学是根本对立的两种思维范式。为了回应实证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他努力建构一种经验研宄去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4、发展,这种研究方式一直被他延续下来。这一阶段赖特主要从支配角度探讨阶级问题。第二阶段,从八十年代初到2009年。赖特意识到剥削才是阶级研究中的核心问题,并以此展开他的总体阶级分析理论,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他的大部分阶级研究理论都是在这一阶段阐发的。然而,他自认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为逻辑基础,却接受并修改了罗默的剥削理论,而弃用劳动价值论。同时,韦伯主义思想对他的影响逐渐加深。第三阶段,2009年至今。赖特的思想发生了更大的变化,尽管他没有完全脱离马克思主义传统,却也不再强调马克思主义范式和其他阶级分析方法之间存在认识论前提和方法论上的根本对立。他主张建构一

5、个综合性的阶级分析框架,这一方案综合了社会分层研究方法、韦伯主义阶级分析方法和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传统。本文探讨赖特思想转变的过程,并对其三个阶段逻辑立场的转变进行简单评价。一、马克思主义范式与实证主义社会科学的对立在赖特阶级研究的早期,他自诩为坚定而激进的马克思主义者。他认为,马克思主义范式同实证主义社会科学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都是根本对立的。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他同当时批评马克思主义的经验主义、实证主义认识论传统进行论战。实证主义者通常会说:证实你的理论!而历史的和辩证的解释和可预测的、线性解释是两回事,这促使赖特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反思。为Y回击反对者,

6、他决定进行一种经验研宄,这样即使面对最顽同的对手,也能证实自己的主张。赖特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认识论前提是,“表象”和产生这些表象的社会事实之间的差别。这并不意味着,“表象”是纯粹短暂的、微不足道的神秘事物。相反,日常生活中的直接社会经验极其重要。他指出在表象和潜在事实差别之间,不应拒绝表象,而是给它们提供一个能够解释的基础。此处的中心论点是:只有我们分析出隐藏在表象背后的社会现实,才能够解释社会生活中浩瀚的可直观经验现象。如果我们完全停留在表象层面,我们可能能够描述社会现象,甚至可以进行预测,但是我们不能解释它们。马克思主义者通常强调社会关系基本结构的

7、重要性,那些结构存在着内在矛盾,正是那些基本结构产生了口常生活中的表象。马克思关于资本的剩余价值的讨论无疑是这种分析的一个经典案例,即资本主义市场的等价交换关系(商品关系)中隐藏着生产过程中实际存在的剥削关系。人们能够很容易地通过调査市场运行的特性而预测交换关系(新古典主义经济的方案之一),但是为了解释它们,探索隐藏在生产关系中的动力因素是必要的。对解释需要破译的隐藏矛盾做出认识论上的论断是一回事;发展出一套能够系统地把这种深层结构过程和经验可观察到的现象联系起来的研宄策略,是另一回事。通常马克思主义关于从具体到抽象、再返回具体的方法在此不是很有用。问题在于,如何

8、从具体到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