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诗意·解诗句·悟诗情·入诗境

知诗意·解诗句·悟诗情·入诗境

ID:23949260

大小:51.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1

知诗意·解诗句·悟诗情·入诗境_第1页
知诗意·解诗句·悟诗情·入诗境_第2页
知诗意·解诗句·悟诗情·入诗境_第3页
资源描述:

《知诗意·解诗句·悟诗情·入诗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知诗意·解诗句·悟诗情·入诗境

2、第1...[]陈亮,江苏无锡师范学校[内容]——小学古诗教学一法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较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这些都给小学生读解古诗、体味意境带来了困难,也增加了教学古诗的难度。为了解决字词理解的困难,以往我们常采用这样的教学结构形式:1.解析词句。2.理解诗意。3.感受诗情。这种教学结构较充分地体现了阅读教学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课文情感的教学思路。但是,由于学生在学诗前

3、缺少对整首诗歌的初步感知,有时会造成理解和感受缺少整体性和有机性,因而也难以达到进入诗歌意境的较高层次的读诗境界。在教学实践和探讨中,我们认为根据具体诗文,有时可以灵活采用这样的教学结构模式:1.知诗意。2.解诗句。3.悟诗情。4.入诗境。这样的结构模式的提出有两个理论依据:一、它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认识的规律认为,我们认识事物一般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这样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从初步感知诗歌大意,到深入理解诗句,再到体味诗歌的艺术境界,符合人们的认识过程。二、它符合语文阅读教学一般过程,即“从初读课文整体感

4、知到局部讲读加深理解,最后到总结课文整体研读”。因而这种教学结构更符合语文阅读教学的规律,更具有科学性,在教学过程中更能收到好的效果。一、知诗意。这是古诗教学的第一步,教师着眼全诗,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获取全诗有关的概略性信息,初步地感知诗意。1.从插图入手感知诗意。现行小语教材中,几乎每首古诗都配有插图,这些图往往从某些角度揭示了诗意,教师必须充分地利用“图资源”。教学时,可先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在观图中让学生了解诗歌大意。如《游园不值》的插图是诗人在春日去访友没碰上,却见友人院内已是春色满园,一枝红杏探出院墙。教师可以引导学

5、生观察图画,明确:图中画的是谁?什么季节?他在干什么?看到了什么?这些问题有机地联系起来,就是这首诗要表现的基本内容。2.从诗题入手感知诗意。有的诗题就揭示了诗的基本内容,学生只要懂得了诗题的意思,就能初步感知全诗内容。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可引导学生先弄清“九月九日”、“山东”、“忆”等词语所指的意思,这首诗的内容大体上就了解了。3.从旧知入手感知诗意。学生学习过一段时间古诗后,就会逐步储备积累一些古诗的知识,这时教师就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旧知,促进对新授诗的感知。教师要善于寻找到恰当的“知识停靠点”,如教学《泊船瓜洲

6、》时,让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回忆以往学过的古诗,哪些诗的诗题与此诗相似,如《宿建德江》,这样的诗一般是写什么的?猜想一下,要学的这首诗可能是写什么的?对于小学生来说,初步感知诗意是学习一首古诗的起始,因而,其认识是粗浅的、表层的、概略的。这时教师应该允许“不求甚解”,不必提过高的要求,甚至对某些认识上的偏差,教师也可以暂时放一放,而在以下几个环节的学习中再来解决。二、解诗句。学生对全诗大意有了整体上的感知后,接下来可以指导学生学习诗歌的词语和句子,通过对诗歌词、句的进一步理解,深化对全诗的理解,纠正初步感知时可能出现的

7、偏差,为体味诗情、进入诗歌意境做好准备。解释诗句要围绕阅读目标进行,因而首先必须明确阅读目标。抓住诗歌大意,教师指导学生思维发散,引导学生提出疑问,最后师生共同确立阅读目标。如《泊船瓜洲》的诗歌大意是诗人瓜洲夜泊时的所见所思,那么当时诗人看见的是什么呢?想到的又是什么呢?这样一疑一思,诗歌的基本阅读目标就明确了。接着,教师就应该启发学生在字里行间寻找答案。具体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操作来完成:1.再现形象。诗歌其实是以形象来说话的,读诗也就是要把握住诗人创造的形象,再现于自己的头脑之中。基本方法就是教师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通过想象

8、实现语言符号到脑屏形象的转化,如“一枝红杏出墙来”、“草色遥看近却无”等,可以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句表现的形象。2.填补丰富。诗歌语言是凝炼的、含蓄的、富有跳跃性的,诗人也往往只撷取生活中美丽的“碎片”加工成诗,因而要再现诗歌形象,就要求读者作必要的补充丰富。教师要指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知识,把一些隐含在字里行间的内容挖掘出来,把“碎片”还原成完整的形象。如“松下问童子”,问的是什么?再如“独钓寒江雪”,应是老翁独自一人,在满天雪中,在凄寒的江上垂钓,理解时需要作调整和补充。3.联想深化。联想是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进行理

9、解的一种很好的方法。诗歌中的弦外之音、象外之旨就可以通过联想读到。如学生想象“四海无闲田”的景象后,接着引导他们联想,按诗歌所描写的,农夫们照理应该怎样?按常理,农夫应丰衣足食,但诗歌最后却写“农夫犹饿死”,启发学生通过对比,思考深化。三、悟诗情。在逐一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学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