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定胜天”的历史反思

对“人定胜天”的历史反思

ID:23952699

大小:64.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11-11

对“人定胜天”的历史反思  _第1页
对“人定胜天”的历史反思  _第2页
对“人定胜天”的历史反思  _第3页
对“人定胜天”的历史反思  _第4页
对“人定胜天”的历史反思  _第5页
资源描述:

《对“人定胜天”的历史反思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对“人定胜天”的历史反思【内容提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哲学、科学思想史的重大课题。围绕它针对我国古今思想分为“合天论”与“胜天论”两大流派,概述其历史发展和演变。高度评价“人与天调”、“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的积极思想价值,指出合天论在几千年中占据的主导地位。列举诸多胜天论的史料(若干不为学界所提及),说明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胜天论的历史作用。本文着重指出,50年代始在事实上作为指导思想的“人定胜天”,阉割和窜改了古人的原意(其中“定”不是“必定”,“胜”不是“战胜”),成为反自然、反科学的口号,对生态环境大规模灾难性的破坏,起到直接的作用,必须引

2、起深刻的反思。【关键词】科学思想史/合天论/胜天论/生态保护【正文】引言“人定胜天”这一命题表明了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人与自然的关系,它不仅是中国思想史、科学史的研究对象,而且反映在当代中国“改造自然”的科学政策当中,作为指导性的理论或思想路线,几十年来在广阔的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探讨“人定胜天”的观念及其影响在研究中国科学思想史和当代科学政策中具有基本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中国人心目中的“天”具有主宰之天、道德之天、命运之天、物质之天、自然之天等多种含义,在“人定胜天”中指的是大自然。我国学术界经常把“人定胜天”看作是积极进取的唯物主义口

3、号,本文将对这一思潮的背景、形成、发展、影响与后果作概括的回顾,指出它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特别在已进入环保时代的今天,仍在使用这一未经严格定义的口号,应当进行历史的反思。在中国历史上,许多学派都要研究“天人之际”的问题,回答: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合”还是“相分”?人对自然的态度是“相调”还是“相胜”?为叙述之便,本文将不同的观点概略分为两类,简称之为“合天论”与“胜天论”。一、合天论:占据主流地位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重要的课题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容。“传统文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1]“在中国人看来,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是宇

4、宙的缩影,人和自然应该通过相互作用而达到辩证统一”。[2]这种观点可以追溯到《易经》。《易经》中摹仿天地、经纬万物的思想影响深远,它的哲学反映出古人留心仿效自然、顺应自然,而不是克服它、战胜它,体现出仔细观察、认真求知的科学精神。[3]春秋前期政治家管仲(?~前645)在《管子·五行》中阐发“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的命题,并将这一基本观点应用于农业和生态保护,[4]提出“山林虽广,草木虽美,禁发必有时,……江海虽广,池泽虽博,鱼鳖虽多,网罟必有正。”(《管子·八观》)这些约束性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反复强调“衡顺山林,禁民斩木”(《五行

5、》),“毋行大火,毋断大木,毋斩大山,毋戳大衍”(《经重乙》)。在2650年前就具有人与自然相协调的思想,闪耀着东方智慧的光辉。春秋时的思想家老聃在《老子》中提出“道法自然”的观点,即道家的最高原则是师法自然、顺应自然,认为“天道无为”,自然之道并无有所作为的目的,并且“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听任万物自由发展。战国时的思想家庄周(约前369~前286)在《庄子》中表达了“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认为“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非天乎?”(《庄子·大宗师》)他要求“无以人灭天”,认定一切的人为都是对自然的损害。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孔丘(前5

6、51~前479)继承了商周的“天命”思想,他说“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天命论认为上天能把它的意志传达给人类,并决定人类的命运。孔子之孙孔ji@①即子思(约前483~前402)的书《中庸》提出“天命之谓性”。孔子学派的另一思想家孟柯(约前372~前289)发展了天命论,认为“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儒家学派对天命论多有阐述,产生了极大影响。西汉哲学家董仲舒(前179~前104)提出“天人感应”的神秘学说,认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他是一个文化专制主义者,依靠皇权实现了独尊儒术,形成了封建的神学体系。南宋

7、哲学家朱熹(1130~1200)提倡“天人一物,内外一理”,他说:“天命,谓天所命生人者也”。天命论叫人安于命运,不利于促进科学发展。儒家学派多从抽象的理、性、命等方面业论述天人合一,一般说来他们并不重视人与自然界的直接关系。但是,儒家关于“天人合一”、天命论的著述很多,在2500年的历史中形成了思想界的主流,影响到人在同自然界打交道时的观念,在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医学、农学中形成了指导性的思想,许多现代学者认为“天人合一”的思想至今在保护生态环境中具有积极的意义。二、胜天论:附有前提或条件中国古代神话保存了上古时代的传说,有的曲折反映出人同

8、自然界的矛盾和斗争。如《山海经》中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禹治洪水,又如《淮南子》中的“女娲补天”、“羿射十日”等,故事中的人物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