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道”引“铺”,另辟蹊径

抓“道”引“铺”,另辟蹊径

ID:24009264

大小:52.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2

抓“道”引“铺”,另辟蹊径_第1页
抓“道”引“铺”,另辟蹊径_第2页
抓“道”引“铺”,另辟蹊径_第3页
资源描述:

《抓“道”引“铺”,另辟蹊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抓“道”引“铺”,另辟蹊径//-->周治平老师讲古诗《暮江吟》时,别开生面,妙趣横生。他以读促思,以画激趣,以讲释疑,形式多样,方法新颖,勇于创新,令人耳目一新。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地学习和想象之中,教学任务轻松愉快地完成了,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现实录如下,并予以点评。师:请同学们朗读古诗《暮江吟》中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把读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共同磋商。生:平时我们描写太阳常常用“一轮”,这首诗里为什么用“一道”呢?师:(用红粉笔在“道”字下面划了一个大问号)是呀,为什么不用“一轮残阳

2、”,而用“一道残阳”呢?难道是伟大诗人——白居易用词不当吗?请大家各抒己见。生:大概因为夕阳是残缺的,以用“道”吧!师:既然夕阳一半下山,一半没下山,为什么不用“半轮”残阳呢?(生笑)师:“道”作为量词时,常和哪些词搭配呢?(老师降低坡度,从“道”字入手,要求学生组词。)生:一道难题,一道关口。生:一道山,一道水……生:一道光线。师:同学们自由读一遍古诗“一道残阳铺水中”,然后结合语言环境想一想,“铺”在水中的到底是什么?(要求学生边读边思索。)(老师在“铺”字下面划了一个圈,然后画了一幅简图,图中用红粉

3、笔写了“铺”字。)生:(读文,看图,异口同声地)原来铺在江面上的是残阳的光,而不是残阳本身。师:对,夕阳的余晖从地平线上一道道地射过来,几乎与江面平行,就像一床巨大的彩色地毯,铺天盖地,蔚为壮观。诗人用一个“铺”字就把这意境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生:原来铺在江面上的并不是夕阳,而是夕阳发出的光,以描写夕阳的光应该用“道”,而不应该用“轮”。生:因为铺在水中的并不是指残阳,而是指残阳发出的光。师:古诗中,由于受格律和字数的限,常常会省掉一些字。如张继的《枫桥夜泊》中有一句:“江枫渔火对愁眠”,应为:“江枫渔

4、火对愁眠人”,这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应为“一道残阳光铺水中”,但因受格律诗每句七字的局限,以只能将“愁眠人”省写成“愁眠”,“残阳光”省写成“残阳”。生:(恍然大悟)哦!师:请同学们再巩固性地读一读。师:请同学们用比较法把“铺”换成:盖、射、映、照,各读一遍,体会一下,感觉怎样?生:(读……)这个“铺”字用得妙极了。换成别的字就不够味,差多了。生:这个“铺”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使人读后顿感大气磅礴,不同凡响。生:用这个“铺”字,把静态动化,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大自然的奇观。//-->师:下句“半江瑟瑟半

5、江红”谁来解释一下呢?生:夕阳照在江面上,把江水分成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师:这是多么美丽的奇观,那么,江面为什么会呈现出半边绿,半边红呢?生:也许是因为夕阳的光被树木遮住了,江堤挡住了。生:可能是夕阳接近地平线,江面只有半边照得见阳光吧。师:不少资料上正如同学们讲的一样,但客观事实并非如此。一次,我从庐山下来在九江侯船,信步长江边,碰巧见到了这一番景象。(画简图)我站在A点,在我目光和阳光相接触的视域内,(即ΔABC)呈红色;而另一部分(即ΔACD)反而成绿色。这纯粹是眼睛在捉弄人,并非是夕阳忽然间把

6、江水染成了红、绿两色。夕阳可没那么大的神通!生:(笑,好奇地听着)师:我站在江边,眼看着夕阳西下的美景,此时此刻,感慨万千,便脱口吟出了:“好一个半江瑟瑟半江红!”并且马上联想到白居易的另一首《忆江南》中“日出江花红似火”的诗句,说:“难道日落江花不也同样是红似火吗?”面对残阳如血,江水尽染,浮光跃金的画面,我仿佛像诗人白居易那样,陶醉在大自然之中,久久地凝视江面,觉得天地间浑然一体,红绿相间,动静结合,色彩明丽,巧夺天工,妙不可言。不信,请同学们在农历九月初三时,趁落日的余晖,到汉江边去亲身体验一下诗人

7、白居易的见感,你就会明白的。到时候别忘了把观察的结果告诉我。生:(跃跃欲试,有的点头,有的鼓掌。)点评:看了周治平老师做的课后,受益非浅。再三回味,难忘之处有三:一是以读促思。表面上看去似乎是教者信手在“道”字下打了个问号,在“铺”字下划了个圈,其实是他为了以读促思而精心设计的。让学生从读中发现问题,抓住“道”字引出“铺”字。他不逗圈子,单刀直入,指导学生朗读,自由读,比较读,读懂读通。做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不留痕迹。学生边读边思,如醉如痴,最后入情入景,恍然大悟,道理尽知。二是

8、以画激趣。教者不唯书,不拘泥于“教参”和资料上的原文去照葫芦画瓢,而是唯实,运用简笔画,用自己在九江信步目睹来的“第一手材料”,来说明“半江瑟瑟半江红”的实况和成因,颇有见地。简笔画勾勒出来的场面使学生如临其境,一看便知。至于是“教参”等资料上的正确,还是老师的观察结果正确,教者不妄加评论,强加于人,而是把这个“球”踢给学生,布置学生走出校门,投身大自然的怀抱,到附近的汉江边实地考察,体验诗人白居易的思想感情之后再给老师汇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