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 品出语文味

咬文嚼字 品出语文味

ID:24078055

大小:51.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2

咬文嚼字 品出语文味_第1页
咬文嚼字 品出语文味_第2页
咬文嚼字 品出语文味_第3页
资源描述:

《咬文嚼字 品出语文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咬文嚼字品出语文味  咬文嚼字品出语文味    /许云芳    毋庸置疑,“咬文嚼字”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正如朱熹所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读熟了自精读,精熟后理自见得。如吃果子一般,劈头方咬开,未见滋味便吃;须是细嚼嚼烂,则滋味自出,方始识得这个是甜,是苦,是辛,始为知昧。”语文课的美就潜伏在语言文字的深处,引导学生咀嚼语言,推敲语言,品味语言,带领着学生走进语言文字精微隐秘的深处,引导获得最真切的感悟,才能使之真正品出语文之昧,感受语文之美。    一、以小见大——字词品析,感悟妙处    1.字词之别,意境甚殊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阅读的过程中,联系上下文,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这就指出了要想让学生有效地咬文嚼字,就必须将词语与所在的课文紧密结合,在仔细读课文的过程中“咬文嚼字”,咀嚼出词语的“言中之意”和“言外之意”,进而把握语言所蕴含的韵味、情致以及意境。正如升圣陶所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如《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文中写道:“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豹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看似简单的一句话,我却让学生围绕一个“放”字品出了语言文字具有

3、的深刻意蕴。“要进入垃圾堆的东西我们通常用哪些动词来形容?”“那为什么要用‘放’呢?”一语激起千层浪,学生通过对“放”字的反复咀嚼,联系文中的“很不情愿”“心爱”等词感受到法布尔对小甲虫的珍爱、不舍和对昆虫的着迷。(语文教学论文 ..)接着我又趁热打铁:“鄢你觉得法布尔会怎样放呢?”“轻轻地放、小心翼翼地放、不舍地放……”学生通过对“放”这一个小小的词语的品析,走进了人物韵内心,感受到了字词背后的温度,也体会到了用词的精妙,之后的感情朗读也就水到渠成了。可见,“品”味一浓,意境立显,“读”趣亦被完全激发。    2.

4、标点之殊,情味更显。标点符号是一种虽微小却不可缺少的语言工具,它的价值并不亚于一个文字。一个看似平常的标点符号,却往往可以增强表达效果,延伸出文本的未尽之意,因此对特殊标点的咀嚼也不容忽视。如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中司马迁的所想,“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我除了引导学生对文字品析之外,还注重了引导学生对标点进行咀嚼。学生通过朗读比较,从这一个“?”和两个“!”中,感受到了司马迁要活下去,完成史书的信念的坚定。除此之外,一些课文中的省略号等都值得我们细细嚼

5、,慢慢品,有助于体会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可见,有时着眼于细微处的咀嚼,就会体会出更真挚的情味。    二、思绪翩飞——想象情境,薄书读厚    语言文字具有张力,这张力浅显地说,是指语言文字超出本身字面意思的表现力,给人一定的、足够的想象空间。教学时,教师应紧扣这些语言文字,提升思维的深度,把“短词读长”,把“薄书读厚”,把学生的理解引向文本的更深处。    如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时,由于学生对“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等恶劣的高原环境没有切身体会,对高原这株柳所面对的逆境及所表现出的强大生命力的

6、感悟也就无法深刻。教学时,我围绕课文内容,出示高原持久干旱、冰天雪地等情况下的照片,播放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的震撼声响,真正营造了这株柳树所处的恶劣生存环境。在视觉与听觉震撼的共同作用下,我又试图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咀嚼,引发学生心灵的震撼,激发学生想象的翅膀,我随机在屏幕上出示了这样的写话练习。    “此时我们的眼前不禁浮现出这样的一幕幕:烈日炙烤着大地,这株柳树__________;刺骨的寒风中,这株柳树__________;漫天的飞雪呼啸而来,这株柳树__________;一声惊雷,闪电从天幕中

7、无情地劈下来,这株柳树__________……”    学生思绪翩飞,想象合情合理,通过自己的语言把这株高原之柳的顽强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这样的咬文嚼字,学生不仅真切地理解了文本,而且通过展开丰富的、形象的、准确的想象,也一步一步地充实了学生对这株柳树顽强的生命力的感悟,让柳树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鲜活了起来。可见,“品”是“写”的基础,“写”又是“品”的升华,两者相得益彰,真正把薄书读厚,读出了语文味。    三、感同身受——联系实际,有感而发    生活处处皆语文,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语文教学和学生实际的联系,帮

8、助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阅历、情感体验,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深切感悟文本的主旨。    如教学《天鹅的故事》中老天鹅扑打冰面这段文字时,为了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扑打”的力度、坚定与疼痛,我反复引导学生进行动作演示,“重重地扑打、腾空而起地扑打、像石头似的扑打”,让学生与文本中的老天鹅亲密接触,共同体验,真诚对话。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演示,学生的手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