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个苍凉的手势

人生是个苍凉的手势

ID:24172807

大小:27.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3

人生是个苍凉的手势_第1页
人生是个苍凉的手势_第2页
人生是个苍凉的手势_第3页
资源描述:

《人生是个苍凉的手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人生是个苍凉的手势【摘要】从政治这方面分别了解王安石与苏轼的为人,与历史相结合从文学角度来看王安石与苏轼是惺惺相惜的。【关键词】才华推荐使之有机会大展才华,深得皇上喜爱。苏轼早年就"奋厉有当世志",很向往"朝廷清明而天下治平"的盛世,具有儒家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他有志改革北宋的萎靡的积习,要求朝廷"涤荡振刷而卓然有所立";他主张"知命者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济时治国,"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不可奈何而后已"。在这满腔的抱负与理想中,苏轼又是真率与可爱的。在《与杨元素》里说:“昔之君子,惟荆是师;

2、今之君子,惟温是随。所随不同,其为随一也。老弟与温相知至深,始终无间,然多不随耳”。在“非随时上下”、“然多不随耳”可以看出,苏轼始终坚持维护自己的人格。而对外界强加于他的打击、压迫,苏轼都忍不住要在作品中发泄不满,“如食内有蝇,吐之乃已”。他为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后因政治立场不同,他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任地方官,灭蝗救灾,抗洪筑堤,政绩卓著。甚至在贬到惠州后,他还捐助修桥二座。只要环境允许,苏轼总是尽力有所作为。然而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未能充分施展他的政治才干。除了苏轼,21岁

3、中进士的王安石也是历史上少有令人深思的人物。他有着至高无上的忠君报国,强邦富民思想。在当度支判官主管全国财政时,以针砭时弊,图谋改革为己任,向仁宗皇帝上了著名的万言书。然而实践抱负与理想的手段却是令人不能苟同的,苏东坡曾赠于他“三不足”,即“天命不足畏,众言不足从,祖宗之法不足用”。思想的付诸实践肯定得有个恰当的途径,然后偏执的王安石不能接受忠言,不愿承认错误,将决心当成了秘诀,以固执作美德。若从人为这一面来看,王安石是直接的。换言而之,他是一个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人。皇帝对他说,每个朝代都有小人,即使是尧舜时代,也有臭

4、名昭著的四凶。王安石回答说,正是尧舜杀了四个奸臣,才有了辉煌的成就。如果奸臣在朝不去,妒贤嫉能,阴谋得逞,贤良之臣必然就会弃官而去。对衣食住行漠不关心的王安石,自然对金钱熟视无睹。他当宰相时,领到俸禄,就交给弟兄们,听凭他们花费。他视金钱如粪土,钱入地中,哺育了一片花海,少了些芳香宜人的,多了些恶臭刺人的。他志在实现自己的理想,执行自己的政策,权力是思想的阵地,而不是私欲的田园。水火不相容,缘于以天下为己任。这就是品质的完整与人格的崇高。在力学上讲,王安石是独断的。为学者必然要苦读。王安石在扬州太守幕府时,经常彻夜读书

5、,黎明时才在椅子上打个盹。多数时候醒来后已经晚了,来不及洗脸梳头,匆匆忙忙去当差。后来当了宰相的韩琦是太守,看到王安石的这副样子,以为他纵情声色,不务正业,就劝他说:"老弟,我劝你趁着年轻,多用功念点书吧。"王安石却没有做分辩。在后来去职之时,他告诉朋友说韩琦不赏识他。等到王安石成了有名的学者,韩琦也改变了对他的看法,把他视作自己的属下。对此,王安石却十分恼怒。有意思的是,王安石接受朝廷高位时,恰好韩琦被罢相。勤于写日记的王安石曾这样评价韩琦:"韩琦别无长处,惟面目姣好耳。"这又是王安石为人的另一面了。仁宗年间在朝中为

6、官时,众人都把王安石看作奇才。好诗佳文已经传诵,胸中创见非凡,言谈口若悬河。在众多的名公巨卿中,王安石似乎是奇特之士,才华无限,前途无量。然而王安石长于化友为敌,短于化敌为友。他轻视所谓的"流俗"之辈,不但与忠厚长者疏远,后来竟与自己的莫逆之交如韩维、吕公著也断绝了来往。是韩维使尚为太子的神宗对王安石倾心器重。当朋友们对新政表示异议时,他毫不迟疑,毫无顾忌,断然将他们贬谪出京。为免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王安石就提拔对他毕恭毕敬的人,这都是些欲壑难填、才不胜职、唯唯诺诺之辈。劣迹昭著的人,最坏的是为免辞官而隐瞒母丧不报的李

7、定,还有"笑骂由他笑骂,好官我自为之"的邓绾。可见,王安石在交友这一方面是失败的,虽官场的得意,但由于人格偏执,既不善听取不同意见,也不善团结各方人士,树敌过多,陷自己于不利境地。这也为变法失败而暗自埋下了狠狠的一笔。也许真有一种宿命,让苏轼的命运是注定了会同王安石联系在一起的。王安石其实不是一味贪恋权势的政客,他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王安石变法利于强国,却不会富民。苏轼当时虽不在政治漩涡的中心,但他也是一个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主张的有良知的读书人,看不惯的事不发议论会觉得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熙宁二年(1069),苏轼上了

8、著名的《上神宗皇帝书》,主张“结人心、厚风俗、存纲纪”,近乎与王安石激进的变法主张针锋相对,使得王安石十分恼怒。在一次次的意见碰撞与冲突袭击下,苏轼觉着已无法同王安石同朝共事,于是请求离开朝廷到杭州任职。乐观豁达,以诗酒自娱的苏轼在远离权力中心之际,感到的只有惬意与自在。在苏轼外任期间,王安石的新政实施得并不顺利,反对的声音越来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