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儿童”该如何教育-

“特殊儿童”该如何教育-

ID:24180985

大小:5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3

“特殊儿童”该如何教育-_第1页
“特殊儿童”该如何教育-_第2页
“特殊儿童”该如何教育-_第3页
“特殊儿童”该如何教育-_第4页
资源描述:

《“特殊儿童”该如何教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特殊儿童”该如何教育?

2、第1... 当孩子背上书包走进校门的时候,几乎所有人头脑中认定的孩子的正常教育范畴就是——好好学习、全面发展。然而,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一名三年级学生的现状却引起了人们的思考——对一个智力正常而行为表现有异的儿童,学校和家长该如何教育?智力正常而表现有异,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开展告上是这样评价的:智力情况良好,学习知识没有困难;只对他感兴趣的事物表现出一定的专注。据学校老师介绍,这个孩子喜欢数学,成绩较好,并逐渐表现出喜欢画画、阅读以及操作计算机等行为。他的父母还清晰地记得在孩子两岁的时

3、候就能完整地背下漫画《西游记》。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孩子,被学校发现他在日常表现出来的行为倾向很让人担心:上课时,他会随便离开座位到处走动,甚至到操场上乱跑;如果他想回答问题而老师没有提问他,他会异常气愤,紧握双拳,使师生备受惊吓;在课堂上他还有时用橡皮泥、石块等打老师;下课后他没有理由、没有征兆地对同学、老师采取一些难以预料的行为,如拦腰抱起、摔在地上,甚至将迎面走来的人绊倒,把在二楼阳台上看上操的老师的腿掀起,要将其从栏杆上顺下去等;如果与同学发生冲突,通常他会用武力解决,且不计后果。学校请来东北师大的心理

4、学教授张嘉玮对他进行心理诊断,张教授认定其为“情绪冲动”。美国心理学家白狄克对他的认定是“行为障碍”。面对这样一个品行表现异常的儿童,为了对他进行行为矫治,保证大多数同学的安全和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学校想尽了一切办法,先后经历了家长陪护、家长陪读、老师陪读、个别教学和集体教学相结合、换班学习等多种方法后,学校于2004年9月末,对他暂时实行了个别教学。面对孩子不能融入集体,他的父母也颇有微词。在他们眼里,虽然孩子的行为习惯不是太好,但也就是“人来疯”、淘气。校长熊梅说,如今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对他们的心理健康

5、教育已经越来越摆上日程。对这些特殊儿童该如何界定?他们的医学诊断和心理诊断该由谁来做?谁的诊断更具有权威性和法律性?学校的临床观察是否具有法律效应?幼儿教育和学校教育该如何衔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该如何配合,使得孩子顺利适应集体生活?这不仅是学校教育,也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1:46,教育方式如何兼顾3月16日,当地一家媒体刊发了《9岁小学生被隔离上课》的报道,反映了这名学生家长的强烈愿望——让孩子回到集体。但是第二天,这个班级的16名学生的家长就来到该报社,表达了他们强烈的反对:班级一共有47

6、个学生,不能为了这一个而让46个既受到影响又没有安全保障。针对纠纷,熊梅说,这已不仅仅是1:46的问题,我们从中看到的是教育方式和《教育法》应该如何完善的问题。作为教育学博士、课程学博士后和东北师大教育科学学院的博士生导师,熊梅一直所从事的就是基础教育的研究工作,但这个问题却让她感到困惑:《小学管理规程》规定小学采用班级授课制,但教育规律却是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当这两者相互矛盾时,我们该如何统一?这名学生家长希望孩子问题在集体教学中得到纠正,要求孩子回到集体,但是其余46名学生家长同样有权要求保证自己孩子的安

7、全和受教育权利,当双方发生矛盾冲突时,又该如何协调?目标一致却看法各异,家长与学校如何配合其实,这个学生不是师大附小的第一例。在该校的4年级,曾有一个孩子和他有着类似的经历。那名学生入学时的表现同样是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经医生诊断为“兴奋神经强、抑制神经弱”。学校同样对他进行了陪读、个别教学、个别教学与集体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一年后,在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这个孩子又重新回到了班集体。“正因为我们有了成功的案例,所以我们才对这名学生也采取了同样的教育方式。”熊梅对这种教育尝试最大的感触就是,家长的理解和配合至

8、关重要。对这名学生,学校说他们真是煞费苦心。如今,学校专门为他投入了财力和物力,返聘一位曾获得优秀教育工称号的老教师专职负责他的单独教学。为了有利于他的情绪稳定,学校先后为他调换了三次教室,教室里还专门为他配备了电脑和单人床。来自家长的心情也很急切。为了教育孩子,母亲曾经辞去工作来陪读,父亲也曾用武力“教训”孩子。个别教学后,家长更是焦急。如今,这名学生仍然单独授课。学校和家长同样担心——单独授课的教学环境是否会影响社会性?个别教学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学校明确表示,个别教学只是暂时采取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学校试

9、图通过渐进式的个别教学与集体教学相结合的办法,最终让他尽快回到集体中去。这一典型的教育个案,实际上反映了我国新一代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它应该也必须引起关注。摘自:光明日报(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