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胜迹与文化人格》阅读答案

《西湖胜迹与文化人格》阅读答案

ID:24182948

大小:5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3

《西湖胜迹与文化人格》阅读答案_第1页
《西湖胜迹与文化人格》阅读答案_第2页
《西湖胜迹与文化人格》阅读答案_第3页
《西湖胜迹与文化人格》阅读答案_第4页
资源描述:

《《西湖胜迹与文化人格》阅读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西湖胜迹与文化人格》阅读答案《西湖胜迹与文化人格》阅读答案西湖胜迹与文化人格西湖胜迹中最能让中国文人扬眉吐气的,是白堤和苏堤。两位大诗人、大文豪,不是为了风雅,甚至不是为了文化上的目的,纯粹为了解除当地人民的疾苦,兴修水利,浚湖筑堤,终于在西湖中留下了两条长长的生命堤坝。但是,就白居易、苏东坡的整体情怀而言,这两道物化了的长堤还是太狭小的存在。他们有他们比较完整的天下意识、宇宙感悟,他们有他们的比较硬朗的主体精神、理性思考,在文化品位上,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峰巅和精英。他们本该在更大的意义上统领一代民族精神,但

2、却仅仅因辞章而入选为一架僵硬机体中的零件,被随处装下拆下,东奔西颠,极偶然地调配到这个湖边,搞了一下别人也能搞的水利。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历代文化良心所作的社会实绩的极致。尽管美丽,也就是这么两条长堤而已。也许正是对这类结果的大彻大悟,西湖边又悠悠然站出来一个林和靖。他似乎把什么都看透了,隐居孤山20年,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远避官场与市嚣。他的诗写得着实高明,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来咏梅,几乎成为千古绝唱。中国古代,隐士多的是,而林和靖凭着梅花、白鹤与诗句,把隐士真正做地道、做漂亮了。在后世文

3、人眼中,白居易、苏东坡固然值得羡慕,却是难以追随的;能够偏偏到杭州西湖来做一位太守,更是一种极偶然、极奇罕的机遇。然而,要追随林和靖却不难,不管有没有他的才份。梅妻鹤子有点繁难,其实也宽松,林和靖本人也是有妻子和小孩的。哪儿找不到几丛花树、几只飞禽呢?在现实社会碰了壁、受了阻,急流勇退,扮作半个林和靖是最容易不过的。这种自卫和自慰,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机智,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狡黠。不能把志向实现于社会,便躲进一个自然小天地自娱自耗。他们消除了志向,渐渐又把这种消除当做了志向。安贫乐道的达观修养,成了中#from本

4、文来自学优高考网.gkstk.,全国最大的高考资源网end#国文化人格结构中的一个宽大的地窖,尽管有浓重的霉味,却是完全而宁静。于是,十年寒窗,博览文史,走到了民族文化的高坡前,与社会交手不了几个回合,便把一切沉埋进一座座孤山。结果,群体性的文化人格日趋黯淡。春去秋来,梅凋鹤老,文化成了一种无目的的浪费,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导向了总体上的不道德。文明的突进,也因此被取消,剩下一堆梅瓣、鹤羽.像书答一般,央在民族精神的史册上。14、下列对举林和靖例子的用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选择中国知识分子远避官场和

5、市嚣的大彻大悟。B、赞扬中国知识分子在不公平的现实社会中碰了壁,受了阻,急流勇退,安贫乐道的机智。C、批评那些不能把志向实现于社会,躲进一个自然小天地自娱自耗的知识分子。D、批评那些自卫和自慰,具有安贫乐道的达观修养,却在民族文化的高坡前把才华埋没掉的知识分子。答案:C1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白堤和苏堤之所以最能让中国文人扬眉吐气,是因为它们的建造不是为了风雅和文化上的目的,而是为了解除当地人民的疾苦。B、林和靖的隐居孤山,使得文化成了一种无目的浪费,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导向了总体上

6、的不道德。C、与统领一代民族精神的意义相比,建造白堤与苏堤的意义就小得多了。D、用安贫乐道的达观修养掩盖志向的泯灭,必然会使民族精神颓废,妨害文明的突进.答案:B16、第2段中说,“尽管美丽,也就是这么两条长堤而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6分)答案:认为白居易、苏东坡没有完全实现自己的天下意识、宇宙感悟、主体精神和理性思考。17、针对文中所说的“群体性的文化人格日趋黯淡”的状况,你开出疗救的药方是什么?(6分)答案:从“把志向实现于社会,积极投身于社会变革,不逃避现实,健全文化人格”方面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