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性自觉意识到学术圆通之境 ——评常彬《中国女

从女性自觉意识到学术圆通之境 ——评常彬《中国女

ID:24203590

大小:49.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3

从女性自觉意识到学术圆通之境 ——评常彬《中国女_第1页
从女性自觉意识到学术圆通之境 ——评常彬《中国女_第2页
从女性自觉意识到学术圆通之境 ——评常彬《中国女_第3页
从女性自觉意识到学术圆通之境 ——评常彬《中国女_第4页
资源描述:

《从女性自觉意识到学术圆通之境 ——评常彬《中国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从女性自觉意识到学术圆通之境——评常彬《中国女【关键词】《中国女性文学话语流变》(常彬著)  一部好的研究著作应该在相应的学术领域中具有自己独有的贡献。读常彬的新著《中国女性文学话语流变》(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出版),其独到之处使我们感受到把女性文学单一研究视角融入文学史多维透视的学术发展历程。  对女性文学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随着晚清中国学术思想的转型和新文学运动的发生,“人”的意识开始觉醒,“女性”意识也相应趋于自觉。一批得风气之先的文学史家如谢无量、梁乙真、谭正璧等,开始系统地梳理历史上被长久忽视的女性作

2、家的创作活动;与此同时,新文学运动的批评家们则对不断出现的女性写作保持了长久的关注,其中茅盾、阿英等人堪称翘楚。这些努力无疑奠定了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基础。第二个阶段则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开始进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并迅速引起人们的关注。作为一种极具批判锋芒的理论资源,女性主义重在反思父权制所主导的文学传统对女性意识的遮蔽和扭曲,对文学经典的生成机制提出了根本性的质疑,希冀建立起一种更为公正合理的文学史写作模式。现如今,女性主义似乎已经不再“前卫”,对于现代文学研究者而言,它已不仅是一种批评工具,同时也是研究者对

3、自己的工作时刻保持反省意识的方式之一。从大的文化背景上看,女性主义和其他西方现代文学批评理论一样,成为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仍在延续的“文学史重写”工程的重要理论资源和推动力量;在这一领域,孟悦、戴锦华、王绯、刘慧英、李玲等学者以其敏锐的研究工作为人们所熟知。而常彬的新著《中国女性文学话语流变》,则在承续以往的学术成果的基础上,以开阔的视野和深刻而充满智慧的表述赢得了自己独立的品格。  全书以1898—1949年为考察的历史跨度,分析评述了近四十位女性作家的创作情况。的学术触角已然跃出了就女性言女性这一相对狭小的领域,致力于考察这

4、一话语实践和其他社会历史文化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从女性文学在历史上的沉默处境、到清末民初女性意识的初步觉醒、再到20年代女性写作一跃而为文坛最为亮丽的风景线,这一路的高歌猛进恰恰应合了历史上启蒙活动的展开和人文主义思潮的传布。30年代影响中华民族命运走向的战争风云使得女性话语隐显错陈,女性的价值立场和民族的命运之间进行着艰难的调试;到40年代,意识形态的强化和文学体制的逐步完善所展现出来的规训和整合其他文化资源的强大力量,终于使得女性立场渐行渐远、并最终归于消隐。通过对中国现代文学中女性话语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考察,力图揭示隐含于现象之

5、下的社会、历史、文化等多重成因。  从整体上看,对30、40年代女性话语历史命运的分析无疑是全书最为精彩的部分;就个案研究而言,对凌叔华的“绣枕”意象、太太阶层,石评梅“革命加恋爱”的写作模式,以及谢冰莹、冯铿的文化身份的描述都不乏睿智之处,最见学术功力的却要首推对丁玲创作历程的系统考察。从“女人”到“人”、再到性别意识的淡出,似乎是一个寓言,其间包含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意味引人深思。  《流变》一书也包含了较为宏阔的学术意图。所看重的不再是西方现代批评方式所带来的先锋锐气,而是尝试着将以往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研究成果引入对文学史基本格局的

6、思考和重构之中,在女性视野之下,彰显的是历史境遇和民族命运在文学上的投射。从某种程度上说,《流变》一书开始了新的学术综合工作,是从理论锐气向更高一层的学术圆通之境的转变。众所周知,中国现代文学的学科自觉,正是从西方引入现代学术方法来剖析、整理自身的文化传统。正如人们常说的,引入火种,意图却在“煮自己的肉”——其间包含有凤凰涅槃式的文化寓意。西方的火种渐次照亮我们自身传统中幽深晦暗之处,去魅、去蔽,使得我们民族的文化体渐趋澄明通透之境。疏通自身的生命活力,启迪学术智慧,从而在与外来文化的深层对话中,获得独立的品格。《流变》一书的新尝试,

7、透露了的眼界、旨趣和学术传承上的自觉意识,值得由衷的称赞。  在处理西方理论和本土研究对象的关系时,所坚持的尺度也同样值得称道。任何西方理论均非专为中国研究领域所设,每种方法仅能解决部分问题。研究者应了解多种方法并恰当运用。如前面提到的对丁玲创作活动的考察,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只是所采用的方法之一,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分析的相关手法也在文中频繁出现,这些方法的准确运用,使文中对该作家的考察结论令人信服。在运用西方现代批评理论时最忌抡板斧式的解读方式,后者虽然痛快、也不乏新见,但运斤如风的背后,不但斫杀了批评对象本身的生命元气,也失掉了探索

8、原生性理论形态的契机,使得研究工作永远成为西方理论的附庸。事实上,西方理论如薄刃,研究工作则如庖丁解牛——最大限度地尊重对象本身的完整性,并感悟其中包含的深层文化意蕴——只有这样才能提炼出中国文化专有的概念、方法和体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