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及水半夏的性状、功效、药理异同比较

半夏及水半夏的性状、功效、药理异同比较

ID:24222385

大小:4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3

半夏及水半夏的性状、功效、药理异同比较_第1页
半夏及水半夏的性状、功效、药理异同比较_第2页
半夏及水半夏的性状、功效、药理异同比较_第3页
半夏及水半夏的性状、功效、药理异同比较_第4页
资源描述:

《半夏及水半夏的性状、功效、药理异同比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半夏及水半夏的性状、功效、药理异同比较  半夏[Pinelliaterrtata(Thunb.)Breit.]又叫旱半夏,水半夏[Ty-phoniumflagelliform(10dd.)Blume]又名土半夏、山半夏,规范名称为犁头尖。两者虽都同属天南星科(Araceae),但前者为半夏属,后者为独角莲属;前者史载于《神农本草经》,主产于四川、湖北、河南、安徽、浙江、山东、贵州等多地,已有一千多年的应用历史,后者古文献中未见记载,上世纪60年代后才开始栽培,只产于广西及周边地区。显然,半夏和水半夏

2、是两种不同的药材,然而临床实践中,两药混用现象比较突出,我们认为,其中的原因,除了因近些年来半夏产量少、价格高,故意用水半夏代替半夏,主要还是由于两者名称相近,基本药材外形一样(都为干燥块茎),都有止咳、化痰的功效导致认识上的模糊不清,加之半夏炮制品种多,有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竹沥半夏、半夏曲、生半夏等,很多人误认为水半夏就是半夏的不同炮制品种。事实上,半夏与水半夏性状、功效、药理存在较大差异,临床配伍应用不可混淆,高校教材明确提出水半夏与半夏不同,不能代半夏使用。现将半夏及水半夏的性状、功效、

3、药理异同进行对比研究,以期防止混淆使用,促进中药饮片的规范应用。  1性味及化学成分比较  根据《中国药典(2010版)》记载,结合实验室检测,现对半夏与水半夏饮片的性味、成分进行比较,结果详见表1。【表1】    由表1可知,性味及化学成分比较,半夏与水半夏的相同之处在饮片的外形近似,都性温,味辛有毒,都含有β谷甾醇、氨基酸、油酸及无机元素,不同在于水半夏的颜色无黄色,白色也仅在中部,气味上更刺激,成分上β谷甾醇、氨基酸、油酸及无机元素的含量要低于半夏,表明半夏的药用成分强于水

4、半夏,水半夏毒性高于半夏,有报道称水半夏的毒性为半夏的3.2倍。  2药理特点及功效  参考《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吴普本草》、《证类本草》和《新修本草》等医籍,结合现代理化及显微鉴别,半夏与水半夏由于所含化学成分的差异,药理特点及功效存在显着差异,详见表2。【表2】    由表2可知,在药理特点及功效上比较,半夏与水半夏的相同之处都具有镇咳、抗炎、消肿、止痛的功效,不同点在于半夏的药理作用更大,用途更广,还可以抗溃疡、抗心律失常、降血脂、抗肿瘤、抗早孕,而水半夏作用仅仅限于止咳、抗炎、消

5、肿、镇痛。  3加工及应用  半夏与水半夏都属典型的中药材,加工方法主要是炮制,但炮制方法存在差异,由于两种药材的成分和功效不同,其临床应用范围和使用方法存在很大差异,详见表3。【表3】    4临床应用与讨论  半夏与水半夏是两种不同的中草药,两者功效、药理和应用存在明显差异。虽都有燥湿化痰之功,但半夏的应用更广,可用于治疗湿痰、寒痰等有形之痰,也用于治疗梅核气的无形之痰咽,还具有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功效,多用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及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二陈汤之所以能利小便而通大便,正是取决于半夏的润

6、滑作用。水半夏止咳、祛痰功效虽强于半夏,也具有解毒消肿、止血的功效,但不能降逆止呕。半夏与水半夏的配伍禁忌都是乌头类药物包括川乌、草乌和附子,其依据出自半夏十八反理论,因乌头有兴奋迷走神经的作用,而半夏有类似烟碱样的作用,故乌头反半夏。在临床实践中,常常出现两药混用、超量使用和配伍禁忌。去年底,我们曾对本院临床用药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发现涉及半夏与水半夏的5000张处方中,两药混用、超量使用、配伍禁忌分别占4.6%、37%和1.4%。这些不合理、不规范用药的原因主要是认识模糊,对半夏与水半夏的性状、药

7、理、功效和应用没有掌握。所以,这要求我们一方面坚持严格按药典或部颁标准合理用药;另一方面,要充分应用药学知识辨别药物,不仅要善于根据中药的性状、药理、功效不同鉴别药品的真假优劣,还要鉴别中药饮片的应用范围,掌握正确的应用方法,以促进中药生产走向合理化、规范化和协调发展,确保中药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5小结  水半夏与半夏同科不同属,大小与颜色虽然很相似,药物功效也有一定共通性。但仔细观察,其形状、断面颜色及气味有所不同,两者的显微特征、薄层色谱、紫外光谱等存在区别,且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相差较大,水

8、半夏与半夏比较应用历史短,应用范围窄,只有化痰止咳之功,而无降逆止呕之效,应在鉴别掌握两者的共同特点和区别基础上,避免临床上混用,更不能以水半夏代替半夏,否则会贻误病情,影响治疗效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