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字图书馆到e

从数字图书馆到e

ID:24227859

大小:49.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3

从数字图书馆到e_第1页
从数字图书馆到e_第2页
从数字图书馆到e_第3页
资源描述:

《从数字图书馆到e》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从数字图书馆到E随着X络环境和数字信息资源日益普及,数字图书馆已经得到长足发展[1~3]。在我国主要的科研和教育机构,数字图书馆已初步成为人们获取文献的主流渠道,全文即查即得、全文传递、跨库检索、开放链接、虚拟咨询等初步成为信息服务的常态。在类似于中国科学院这样机构散布于各地情况下的“资源到所、服务到人”的服务,也已初步实现。数字图书馆正在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得任何文献”的梦想。然而,数字图书馆也面临新的可能是更加严峻的挑战。本文拟通过对这些挑战的分析,提出从新的角度认识和设计数字图书馆机制的初步考虑。  1 数字图书馆发展面临的环境挑战1.1 数字图书馆把我们带入全新

2、的信息空间一方面,信息资源数字化使得整个信息空间的任何一层内容(比特、词句、段落、章节、文献、文献集合、多个集合组成的信息系统、若干信息系统组成的跨系统体系)都可以被表征、解析、链接、交互、融汇,因此人们可从各个层面多个角度来灵活地分析、组织、表现和利用信息内容。另一方面,随着e-science和e-learning的发展[4],科研与教育领域的各类对象(例如科研仪器、设施、数据、项目、机构、计划、政策、规则、活动等)都可被数字化表现,科研教育的工作过程和工作环境被数字化组织,研究、教育活动与信息活动在数字化基础上融合,信息与知识构成在科研和教育过程中组织业务活动、组合协同过程

3、、支撑虚拟组织的行为工具和组织机制,形成数字化信息化的科研空间和教育空间。再一方面,相关技术的发展继续改造数字化信息化的科研、教育和生活空间,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认知科学相互汇聚将产生“无所不在的智能环境”(Ambientintelligence)[5],在正常工作生活过程中隐蔽自然地捕获、传递、组织、利用信息,例如:通过可穿戴的智能织物自动监测、分析和传递健康状况信息;计算机、通讯和消费电子3C领域的汇聚,以及数字出版、数字图书馆和语义技术的汇聚,将产生新的信息生产、交换、组织和利用形态,改变现有的信息模式、信息渠道和信息交流交互机制[6~7]。数字图书馆能否及时和

4、充分地利用新信息空间提供的机会来发展相应的技术和服务,将成为其保持发展活力和竞争力的关键。1.2 数字图书馆将我们推向新的用户需求一方面,当用户能够方便获取大量文献后,用户信息过程的制约瓶颈(因此核心需求)将发生重大迁移,用户将要求对找到的文献进一步分析,挖掘隐藏在文献内部的相关知识内容及其相互的逻辑关系,发现自己不知道的结构和规律。另一方面,用户总是为了一定的应用目的来检索文献和挖掘知识,这些知识内容的理解和应用不但依赖它们本身,还依赖于它们与具体应用环境中的其他任务、过程、活动、设施、数据、知识,甚至人员的基于语义关系和应用关系的链接、交互和集成,因此用户需要将所检索的知识

5、内容与其他相关或可能相关的内容和对象动态链接,构造可重组可扩展和可视化的知识地图,形成支持探索、发现和交流的动态的个性化的知识空间,帮助自己理解、应用和创造知识。再一方面,用户总是在一定的科研教育应用空间(例如自己所在的机构、团队、领域、系统或任务过程)进行知识的理解、应用和创造,用户需要将信息的检索获取、知识的动态链接、信息与知识的组织与管理等,与这些应用空间的数字化信息化机制(例如机构知识库、项目X站、知识管理系统、知识X格等)有机融合,与数字化信息化的业务过程(例如虚拟实验系统、X络教学系统、工作流管理系统等)有机融合,支持在应用空间层面的协同的知识交流、知识组织和知识管

6、理机制。数字图书馆能否及时开发新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机制,有效满足用户新的信息需求,将成为其维持对用户的相关性和有效性的关键。1.3 数字图书馆使我们面对新的竞争环境一方面,出版商在数字化X络化基础上不断充实服务内容、改变服务形式,不仅全面提供数字全文文献(尤其是期刊、会议录、学位论文、工具书等),而且积极将多种数字资源、X络服务(例如文献传递和参考咨询),甚至图书馆目录相连,形成新的数字化信息服务平台:以Amazon、SciFinder和Ecology,pdf15 Lougee,agazine,Dec,2002.,dlib.org/dlib/december02/iverson/

7、12iverson.17 张晓林.现代图书情报机构的发展模式.中国图书馆学报,1995(3)18 张晓林.走向知识服务.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5)19 张晓林.数字图书馆机制的范式演变及其挑战.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6)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