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影片《一曲难忘》中谈钢琴演奏的情感体验

从影片《一曲难忘》中谈钢琴演奏的情感体验

ID:24253061

大小:5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3

从影片《一曲难忘》中谈钢琴演奏的情感体验  _第1页
从影片《一曲难忘》中谈钢琴演奏的情感体验  _第2页
从影片《一曲难忘》中谈钢琴演奏的情感体验  _第3页
从影片《一曲难忘》中谈钢琴演奏的情感体验  _第4页
资源描述:

《从影片《一曲难忘》中谈钢琴演奏的情感体验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从影片《一曲难忘》中谈钢琴演奏的情感体验摘要 钢琴演奏作为一个艺术再创造的过程,演奏者只有充分体验作品的情感,才能准确地领略到作品的意境,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进而达到理解并抒发作品情感的目的。  关键词 《一曲难忘》 钢琴 电影 情感表现    影片《一曲难忘》由CharlesVidor执导,影片描写在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巴黎,寓居法国的肖邦为着事业和爱情、个人与祖国,经历了爱与恨、灵与肉的心灵冲突。尔后肖邦决心以巡回演出募捐筹资援助浴血奋战的爱国志士们。直至因劳累而到生命的最后一息。此片别出心

2、裁动用了浓艳的色彩,富丽堂皇的布景、考究的画面和各种蒙太奇手法。被人誉之为“五彩缤纷的狂想曲”。该片中对肖邦的钢琴演奏的场景,着墨颇多,侧面反映了钢琴演奏着如何充分而有序地调动情感心理。激活情感效应,强化演奏者情感体验,提高音乐表现力。本文即以此为切入点,进行初步探讨。  音乐是一种激发情感传播情感的艺术,情感体验也是音乐欣赏者欣赏音乐时必然存在的因素。假如在演奏音乐时只注意技巧、技术手法、结构形式等方面,而在感情上却无动于衷。那么听众听他的音乐也只“见其文而未见其心,见其表而未见其里”,并不能深深的

3、被打动。钢琴作为音乐表演的一种形式,演绎作品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演奏者发挥想象力的过程,同时也是自己情感与技术有机集合。表现力和逻辑思维结构相互关系、一直到与听众发生共鸣的过程,无论是演奏那个时期,那种风格的作品,首先演奏者要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创作情感和意图。其次是要有完成这首作品的娴熟技术。满足了这三个基本要求。这个作品的雏形已经出现。那么怎样才能把情感通过音乐传达给听众呢?现实中每个人都有多种多样的情感体验,只有在这个人受到某种特定外界因素的刺激之后,才能激发。假如演奏者能够在演

4、奏中把音乐内容变成一种情感催化剂,再把这种信息传播给不同层次的听众。就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射,有了情感反射,就证明音乐作品被听众所接受。也就建立了情感传播的途径。  1821年。在帝俄的侵略与蹂躏下的波兰,凄风惨雨,沉重的脚镣声,马蹄声,枪声,不时响起。这一切深深地印在肖邦幼小的心灵里。青年时代的肖邦钢琴演奏和作曲水平已经相当出色,他积极投身波兰的革命运动,又以高超的琴艺活跃在音乐沙龙里。在一位公爵的家庭沙龙音乐会上,肖邦看到沙皇派到波兰的总督坐在下面,他的眼睛里燃烧着愤怒的火焰,他一下子站起,走到总督

5、面前,毅然宣布:“我不在沙皇的刽子手面前弹琴。”说完昂首阔步走出大门。  演奏作为二度创造,仅仅有理智的分析,具有对原作的忠实,显然还是不够的。在客观理性地研究作品的同时,我们必须与自身的创造个性相结合,注入自己的情感与思想,赋予音符以生命,才能圆满完成演奏的艺术使命。演奏者的创造,首先要求演奏者必须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热情。不能把音乐演奏变成一种毫无生气的机械显影,更不能对音乐作品采取消极冷漠的旁观态度。如果演奏者没有在演奏中投入情感意识和创造热情,那么他表现出来的作品必然缺乏个性。每个作品都是

6、“自在之物”,演奏者应当按自己的心愿来处理它。演奏家要获得成功,必须有鲜明的个性,并且在他每处理一个作品时都应当有这种个性。因此演奏者必须把每一次音乐表演都作为一次再创造,投入自己的全部热情、智慧和才能。  肖邦一生共创作了二十七首练习曲。1831年创作的这首练习曲是其中流传得最广的一首。个人感觉是最难的一首。这首练习曲,是表现肖邦对华沙革命失败的内心感受。因此,被后人命名为《革命》练习曲。1830年11月,正当肖邦离开祖国不到一个月的时候,爆发了震动波兰的华沙革命。肖邦得知起义的消息之后,心情非常激

7、动。他恨不得马上起程回国。和祖国的人民一起参加战斗。正如他在给朋友的信中所说“……为什么我不能和你们在一起,为什么我不能当一名鼓手!”1831年9月,坚持了十个月的华沙革命,终于被沙俄军队血腥镇压。当时,肖邦正在赴西欧的途中。噩耗传来时,他几乎到疯狂的地步。他在日记中写道:“啊!上帝,你还在么?你存在,却不给他们以报应!莫斯科的罪行你认为还不够么?或者你自己就是一个莫斯科鬼子!……我在这里赤手空拳,丝毫不能出力,只是唉声叹气,在钢琴上吐露我的痛苦。”因此。这个练习曲又被人们命名为《华沙的陷落》。肖邦把

8、自己全部的感情都灌注在音乐中,写出了这首著名的练习曲。这是一首单一形象的音乐作品。全曲自始至终贯穿在愤怒激越和悲痛欲绝的情绪之中。整个音乐形象是通过左手奔腾的音流和右手刚毅的曲调相结合体现出来的。这首作品虽然前后连贯,一气呵成。但它仍然有着许多细微的变化。练习曲从不协调的属九和弦开始。引出了一连串汹涌澎湃的十六分音符。音乐出现得十分突然。因此。给人的印象十分强烈。它好像是肖邦内心感情的总爆发,接着,左右手同时并进,两道音流奔腾不羁,犹如千军万马、好浩浩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