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切口顶入法腹膜外剖宫产临床分析

横切口顶入法腹膜外剖宫产临床分析

ID:24261833

大小:64.1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3

横切口顶入法腹膜外剖宫产临床分析_第1页
横切口顶入法腹膜外剖宫产临床分析_第2页
横切口顶入法腹膜外剖宫产临床分析_第3页
横切口顶入法腹膜外剖宫产临床分析_第4页
资源描述:

《横切口顶入法腹膜外剖宫产临床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横切口顶入法腹膜外剖宫产临床分析【摘要】目的:观察横切口顶入法腹膜外剖宫产的安全性。方法:2011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妇产科孕产妇3810例,采用剖宫产娩出胎儿1200例。将12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腹膜内剖宫产手术,治疗组采用横切口顶入法腹膜外剖宫产。观察比较两组孕产妇术中、术后各观察指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组术中切皮至胎儿出生总时间、总手术时间、术后输液时间、持续留置尿管时间、开始进食时间、肠管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2、,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发热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的手术指征详见表1。1.2手术方法1.2.1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腹膜内剖宫产手术,常规术前准备、麻醉方式与治疗组相同。1.2.2治疗组治疗组采用横切口顶入法腹膜外剖宫产。常规术前准备,硬膜麻醉,采用Wate顶入法[3-5]。(1)除有手术病史者,剥除原瘢痕取纵切口外,均取Ptannensties切口10〜12cm“V”字形剪开浅筋膜,锐性游离筋膜在白线粘连部分约8cm,在白线处分离腹直肌及锥

3、状肌,暴露腹膜及腹膜筋膜;(2)下推膀胱打开腹膜筋膜浅层,暴露膀胱顶,在其下1.5〜2.0cm处横行剪开膀胱前筋膜,助手用纱布卷向上提拉固定腹膜。术者仔细剪开膀胱与腹膜间腹膜桥,可见条状膀胱肌纤维,手指缠纱布向下推膀胱(如脐中韧带影响术野,可近膀胱肌处结扎),到膀胱腹膜反折下3.0cm上(如两侧切口不够大,可用拉钩向两侧轻拉即可扩大术野,充分暴露子宫下段);(3)取子宫下段横切口娩出胎儿及附属物,取子宫下段横切口10〜12cm,娩出胎儿。如儿头浮动,取头困难,可用剖宫产小产钳(如枕后位不必回转胎

4、头,可直接下到胎头两侧方提取)。用4把鼠齿钳分别钳夹切口左右两角及上下两端,宫壁肌注催产素20U,待胎盘剥离后娩出胎盘;(4)单层缝合子宫切口。用1-0号羊肠线从右侧切缘外0.5cm开始连续缝合子宫切口(尽量靠近子宫内膜,必要时可缝合全层),至切口左侧缘外0.5cm处打结,反转连续水平褥式内翻缝合,子宫浆膜层包埋切口,将膀胱复位;(5)关腹。逐层关腹,皮肤用1-0丝线连续皮内缝合。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孕妇术中、术后各观察指标及并发症情况。(1)术中指标:切皮至胎儿出生总时间、总手术时间、术中出

5、血量及子宫切口撕裂、娩出困难、新生儿评分(Apgar评分)5〜7分例数;(2)术后指标:术后输液时间、持续留置尿管时间、开始喂食时间、肠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发热例数等指标。(3)并发症情况:术中并发症包括损伤腹膜及损伤膀胱,术后并发症主要为切口感染。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土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0.05),见表2。2.2两组术后观察指标比较治疗组术后输液时间、持续留置尿管时间、开始进食

6、时间、肠管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术后发热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3.2术后并发症治疗组切口感染3例(0.500%),对照组术后切口感染11例(1.833%),均经消炎、局部换药痊愈出院。两组切口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预防并及时处理术中并发症对手术的成功与否起积极作用,常见的具体如下,(1)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常发生在硬膜外麻醉下剖宫产时。当血压降至90/60mmHg或下降原值的20%时可发生胎儿窘迫,应进行必要的升压处理,如限制麻醉用药,

7、加快补液速度,使用麻黄碱15〜20mg静脉注射等,并停止操作,待血压回升后尽快娩出胎儿;(2)子宫异常出血:包括子宫切口出血、子宫切口裂伤及血管破裂出血、宫腔内表面局部出血、胎盘剥离出血、子宫弛缓性出血、胎盘粘连或植入出血等,应根据不同出血类型分别采取相应的止血处理措施;(3)脏器损伤:常见的有膀胱损伤、肠管损伤、输尿管损伤等损伤,本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比较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剖宫产术中损伤腹膜分别为4.33%与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比较治疗组切口感染

8、0.500%,对照组术后切口感染1.833%,均经消炎、局部换药痊愈出院。两组切口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