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观而取 厚积薄发——谈作文素材的积累

博观而取 厚积薄发——谈作文素材的积累

ID:24269455

大小:48.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3

博观而取 厚积薄发——谈作文素材的积累_第1页
博观而取 厚积薄发——谈作文素材的积累_第2页
博观而取 厚积薄发——谈作文素材的积累_第3页
资源描述:

《博观而取 厚积薄发——谈作文素材的积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博观而取厚积薄发——谈作文素材的积累  一、巨木之本,活水之源──生活积累  生活有多广,语文就有多广。多姿多彩的生活是“知识库”,是“语言库”,是作文材料的丰富源。叶圣陶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离开了“生活”这个最基本的素材源,所有作文便只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但它们是为有心者而准备着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仔细观察生活的好习惯。  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然而现在中学作文教学中,把学生关在教室,苦思冥想,闭门造车的现象却屡

2、见不鲜。原本想象丰富,思维活跃的学生,由于缺乏了生活之水的灌溉,写出来的东西往往苍白无力。  观察是一种复杂的多侧面活动,不能单用眼睛,要耳、口、手、脑并用,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假若离开了生活,缺乏了感受与体验,就会造成学生对生活中很多写作素材都不熟悉,有的也是一知半解。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作文。  二、销铜之炉,铸器之模──阅读积累  我国古代文人曾有“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之说,并这样来描述两者之间的关系:“读书如销铜,聚铜火炉,大鞴扇之,不销不止,极用费力。作文如铸器,铜既销矣,随模铸器,一冶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只有

3、“劳于读书”,方能“逸于作文”。  叶圣陶曾把阅读与写作比喻为“吸收”和“倾吐”的关系,不吸收丰富的养料,就写不出好的文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中国人也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讲的就是阅读对于提高学生作文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要扩充作文素材,是必须要进行广泛阅读的。“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见微知著,才能源头有活水。我们写好文章必须有丰富的阅读积累,只有阅读积累丰厚了,才有可能文思如泉、笔下生花。  三、感官之调动,视野之开阔——视听积累 

4、 日益普及的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夜以继日地传播着丰富的信息,其比书刊杂志更形象可感,更生动活泼有魅力,中学生早已自发而且饶有兴趣地通过现代信息传播手段积累信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有目的地从现代化视听渠道中积累丰富的材料,如新闻联播、动物世界、法制节目、节日晚会、爱国主义影片展播等,这些都会对学生有益智、地行、激情、开拓视野、丰富生活体验等作用,均属积累写作材料的范畴。通过视听渠道,学生可以积学储宝。  四、外化之体验,内化之积累——活动积累  体验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也是中学生积累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这些材料情感性强,心理活动素

5、材多,动态发展变化内容多,为其他积累渠道所少有。我们教师可以积极组织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有意观察,强化体验,从中积累真情实感,体验活动中各种人际交往的真伪虚实、优劣美丑,观察活动过程中各种人物的言行举止、神态变化。活动中所积累的材料往往由于富有情趣而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再现容易,而且写作中使用起来容易抒发情感,达到文情并茂。  五、积累之内化,个性之张扬──习作表达  歌德说:“经验是永久的老师。”“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还应当运用;光有愿望是不够的,还应当行动。”车尔尼雪夫斯基则认为:“世界上没有天生的才气,才气必须

6、经过磨练。”叶圣陶先生说:“写作的历练在乎多作,应用从阅读中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地作。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列宁更是提议:“要学会游泳,就必须下水。”积累素材是为了运用素材进行写作,运用素材进行写作则能促进学生不断地更好地积累素材。如何以写助积呢?  “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厚积才能薄发。教师既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留心生活,关注生活细节,丰富生活积累,又要加强和改进阅读教学,在读中悟写,体现读写结合,同时重视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开阔眼界,增加文化和语言积累,拓展习作训练,才

7、能使学生读写能力得到综合提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