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物理学史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物理学史

ID:242997

大小:47.9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7-07-13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物理学史_第1页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物理学史_第2页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物理学史_第3页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物理学史_第4页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物理学史_第5页
资源描述: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物理学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学史必修10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此外,如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等概念都是伽利略首先建立起来的。02、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03、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

2、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04、英国物理学家胡克对物理学的贡献:提出胡克定律。必修201、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02、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03、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04、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

3、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勒维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05、我国宋朝发明的火箭是现代火箭的鼻祖,与现代火箭原理相同;但现代火箭结构复杂,其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主要取决于喷气速度和质量比(火箭开始飞行的质量与燃料燃尽时的质量比);06、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被称为近代火箭之父,他首先提出了多级火箭和惯性导航的概念。多级火箭一般都是三级火箭,我国已成为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第三个国家。07、1957年10月,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4月,世界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1号”带着尤里加加林第一次踏入太空。08、20世纪初建立的

4、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选修3-101、公元前600年左右,希腊人泰勒斯发现摩擦后的琥珀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802、公元1世纪,我国学者王充在《论衡》一书中所写的“顿牟掇芥”,是说玳瑁壳会吸引轻小物体;并且在同一本书中,他还描述了“司南”——人类公认的最早的磁性定向仪器。03、16世纪末,英国人吉尔伯特在研究摩擦起电现象时,据希腊文的“琥珀”一次创造出了英文单词“电”。04、1752年,富兰克林在费城通过风筝实验验证闪电是放电的一种形式,把天电与地电统一起来,并发明了避雷针。另外,富兰克林

5、还提出了正、负电荷的概念,以及莱顿瓶放电可以使缝衣针磁化等现象。05、1837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最早引入了电场概念,并提出用电场线表示电场。06、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并测出了静电力常量k的值。07、1913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测定了元电荷e的电荷量,并获得了诺贝尔奖。08、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电流可以使周围的小磁针发生偏转,称为电流磁效应。09、美国电气工程师特斯拉是交变电流进入实用领域的主要推动者。10、法国物理学家安培发现两根通有同向电流的平行导线

6、相吸,反向电流的平行导线则相斥,同时提出了安培分子电流假说。11、荷兰物理学家洛仑兹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仑兹力)的观点,并给出了洛伦兹力的公式。12、汤姆孙的学生阿斯顿设计的质谱仪可用来测量带电粒子的质量和分析同位素。,13、1879年美国物理学家霍尔观察到了霍尔效应。选修3-201、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02、1834年,俄国物理学家楞次发表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楞次定律。03、科学家纽曼和韦伯于1845年和1846年先后指出闭合电路中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穿过这一电路的磁通量的变化

7、率成正比,后人称之为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04、英国科学家麦克斯韦认为磁场在变化时会在空间激发出电场,称之为感生电场。选修3-501、法国科学家笛卡尔最先提出了动量的概念,但他忽略了动量的方向性,后来牛顿对这一定义进行了修改,把与质量相乘的速率改为速度。02、1668年,惠更斯总结了他对碰撞问题的研究成果,明确了动量的方向性和守恒性。03、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为解释物体热辐射规律提出: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把物理学带进了量子世界;受其启发,爱因斯坦于1905年提出光子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现象,8因此获得诺贝

8、尔物理奖。04、1922年,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在研究石墨中的电子对X射线的散射时——康普顿效应,证实了光的粒子性。05、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大胆预言了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