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与心理辅导

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与心理辅导

ID:24344571

大小:48.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3

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与心理辅导_第1页
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与心理辅导_第2页
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与心理辅导_第3页
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与心理辅导_第4页
资源描述:

《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与心理辅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与心理辅导2.好寄、敏感、争强好胜与感情脆弱、缺乏意志力的矛盾。初中生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勇于拼搏,但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缺乏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 一旦在学校、社会上挨了批评、遇到挫折,或遭受打击时,由于缺乏思想准备,就很容易产生心灰意冷、悲观失望或厌世情绪。  3.自我意识的觉醒、成人感的确立与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矛盾。初中生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他们感到自己已经长大了,有一种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感。  在学习与生活上要求独立自主,不受限制和约束。被人尊重的愿望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突出,遭受误解、经历失败时所体验到的挫折感也格外强烈。不喜欢成年人用强制的口吻对他们发

2、号施令,但是,他们在生活处理能力方面又不能脱离成年人的帮助和指导。  4.初中生生理上迅速发展与心理发展滞后的矛盾。初中生对身体发育上的巨大变化缺乏思想准备和必要的生理卫生知识,他们想获得这方面的知识,却又找不到正当的途径,他们也不愿意对家长和老师说出自己的困惑。特别是那些神经类型为弱型的学生,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独自沉思,很容易产生许多无以名状的烦恼、孤独和苦闷。  5.憧憬未来、富于理想与知识贫乏、缺乏辨别是非能力的矛盾。初中生追求前途,富于理想,但往往知识贫乏、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对一些不正确的宣传、不健康的思想缺乏分析批判能力,结果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初中生面临着多种矛

3、盾的困扰,感情是比较脆弱的。因此,对初中生进行心理教育特别是心理辅导是十分必要和非常重要的。进行心理教育,就是采用多种方式帮助初中生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社会,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和家庭的关系,提高心理自我调控能力,增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二、对初中生进行心理辅导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1.更新教育观念,用新的学生观来对待学生 心理辅导的成败取决于师生间认知距离的缩短和情感隔阂的消除。在心理辅导中,教师的工作主要是与学生进行沟通,这里所讲的“沟通”是师生之间双向的、平等的沟通。但要达到师生之间真诚的沟通,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四个基本条件:①教师必须真诚地对待学生,

4、教师对学生的情感与态度都必须是坦诚的;②教师能够感受学生的内心世界,能从学生的立场与感受出发处理问题,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保证;③教师应对学生表现出接纳与热情的正面支持,以促成学生的健康成长;④教师必须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教师一定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特点而提出不同的要求,以使他们能通过努力获得成功。这样,成功的体验会使学生信心十足、情绪高昂、朝气蓬勃,就会有健康的心理生活,从而促进自己心理素质的提高。尊重就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这也是心理辅导成功的前提条件。初中生可能会犯这样和那样的错误,但是,他们的人格必须受到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决不可以受到伤害,一旦他们的自

5、尊心受到伤害,就会破罐破摔,难以教育。对学生的人格尊重,就是罗杰斯所讲的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初中生在成长中,从家长和教师以及社会上得到无条件积极关注,就是不论他做什么,家长和教师都爱他,或者即使他做错事,家长和教师也一如既往地爱他、关注他、指导他,渐渐地,他就会产生自我和谐的、积极的“自我关注”。在这种无条件积极关注中,初中生的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不和谐日益减少,和谐成分日益增多。在教师指导下,他们不仅解决了自己的问题,而且发现并发展了自己的潜能。真诚是教师得到学生信任的基本条件。心理辅导是一种人对人的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需要真诚、诚实、直率和坦诚。只有真诚,才能打动学生的心

6、,才会使他们讲出藏在心底的秘密。没有真诚,教师与学生不可能进行心理沟通,也不能进行任何心理辅导。理解和信任是尊重的前提,只有理解初中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需要,才能使教师和初中生的情感交流顺利进行,这也是心理辅导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我们这里所讲的理解,不是我们平常所讲的同情式的理解,而是共情式的理解。共情不是同情,同情带有怜悯的含义,表达的是一种不太平等的关系;而共情则不然,它是外来语,译成汉语的意思是设身处地的理解,即同感的理解。教师在对初中生进行心理辅导时,能感受到学生的情感就好象是自己的情感一样,但是并不迷失在这些情感中。正确的、敏锐的共情不只是能认识学生所表达的明显的

7、情感和体验,而且也能感受到学生不明显、不清晰的情感。也就是说教师把自己置于学生的心理位置,在善于用教育者的头脑去分析问题的同时,也能够用他们的心灵去感受、思考和体验问题并通过学生的反馈信息同时调整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既保持对学生设身处地的理解,使其体会到一种尊重、体贴和善解人意的关注,又能保持对学生问题的辨别和区分,并与之进行讨论和交流。因此,共情式理解不仅向学生提供了一个情感宣泄和释放紧张与压力的机会,而且帮助其客观而深入地自我了解和自我探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