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方式:中国互动方式

阅读方式:中国互动方式

ID:243740

大小:61.0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7-07-13

阅读方式:中国互动方式_第1页
阅读方式:中国互动方式_第2页
阅读方式:中国互动方式_第3页
阅读方式:中国互动方式_第4页
阅读方式:中国互动方式_第5页
资源描述:

《阅读方式:中国互动方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阅读方式:中国互动方式在英语文化中,“风格”常常被认为是一种美学范畴而非是社会范畴。它关乎外表,外在,如何让文学或者艺术更美丽、独特,人们如何做事,如何穿戴以及怎样看待穿戴,而非关乎物质,现实,文本或者人的本质。然而,对于学习中国文化的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能够准确理解他们所读的个人或者文化风格,而是读懂他们可能在中国所遇到的的人。通过分析从语言教材到近期文学作品的书面材料,此章将重点介绍文化敏感性与阅读风格间的正确关系。它将说明,如果不能理解各种各样的风格,语言是学习行通不的。从社会符号学的角度来说,组成“风格”的表象、表面都是高度符号化的,并且是社

2、会固有的。社会学家欧文高夫曼研究了他参与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1959)。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邂逅都是紧张的,它需要全部参与者的持续照顾和关心,绘制了大量无意识的语言知识,除了当它在更危险的情况下突破了表面,更大的不确定性更具有危险。在他看来,社会人士通过他们所谓的“面子工作”来构建和维护自己的社会形象,通过“印象管理”来引导他人如何看待自我,试图阅读和操纵其他重要人士所提供的“自我”,阅读他人的读物,预测他们的思想,试图在沉默的斗争中抢占先机。高夫曼的工作是在北美战后进行的,他对文化有特定的观察。但无人怀疑,这相同的原则也适用于中国,因为中国人自身

3、也在这种意识的过程中。高夫曼从他对亚洲文化实践中抽离了“面子”这个词。在中国文化中,“风格”作为一个复杂而又模棱两可的社会意义,也有相同的、普遍的重要性。在当前的传统汉语语言教学中,“风格”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都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类别。然而,它常常被视为不合群,关乎全民素质的美丽与优雅,而非那些维持互动与控制的特定系统的品质。与“风格”这一概念相关的有一组对文学和其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的态度。在中国传统教育体系下,经典文学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系统的上游部分,不能对一系列的知识可以有助于对语言和文化的理解有一个明确的解释。但在这个系统中,除了在经

4、典课程中的精英以外,很难设想其他,语言的现代功能方法很难看出为何传统文学能够在当代世界的实践课程中有一席之地。这些位置严重扭曲了文化的功能和风格意义。远从一个社会审美范畴来看,风格类如语法,像是一个具有直接社会效应的持续的意义重大的载体。“风格”和实践的组织和维持在教育过程中都占有大量时间,作为一个思想系统的内在组成部分,它包括写作系统和语法系统。相互强化,并且任意一方都有着相同意识的复合物,伴有代表相同利益的同一组矛盾。在这一章中,我们要将文学和文化、语言和使用间的课程边界视为待解决问题。我们将在课本上看到对于语言学习者的小说作品,拙劣的或者是简单

5、的,但是有畅销书在克里斯蒂阿加莎或罗宾斯哈罗德。我们将通常阅读一些小说作品,作为中国的社会符号可不或缺的的向导:特别关注青年作家阿城的两部非常著名的短篇小说,他的小说提供了在风格中启发性的视角作为实践,并且角色是日常生活中扮演的风格的判断(路易1989:76–90).打招呼的不可估量危机高夫曼很注重问候礼仪,有很充分的理由。问候礼仪标志着相互作用的建立,并且建立或重建了所有参与者参演的角色。对于那些彼此了解的人,例如在相同学校或单位的人们,一天中的第一次接触还要花些功夫的,这通常要比一天中的后面接触时间更长。两个人之间的第一次见面,如果更在意结果,那

6、么紧张度会增加,它的风险在每一种文化都通过仔细控制举措来管理,同时允许约束所有相关行为发生—索赔的权利将被交流,接受,巩固或者开启。语言与文化的界限冲突更具有危险性,因为这是建立在自我与他人新的意义基础上的交换,自我存在于新的关系中,其他的意义来源于并且维护关系。所以,果不其然,此方面的风格早期就已合并,而且主要针对于外国学习者的中国现代课程中:第一次相遇的问候风格。我们将看到许多介绍中国人的畅销教科书是如何实现这种交换的。在所有的教科书中,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的《实用中国读者》是最受欢迎的之一。在第一课“我们”(读者,构建成为外国读者)与巴奇卡帕兰卡相

7、遇,她金发流风,古波(也是金发,男性)从火车上下来和她打招呼:(hello,文学上“你很好”)。古波回应“你好”,然后对话这课结束了(刘迅等人1981:1–2)。这个流行系列的复杂任务版本在台湾目前也适用。在《初级中国读者》的第一课,另一本受欢迎的北京教科书,在一个西方男性与中国青年男性握手的情况下,A说“你好”,B回应(李元培等人1980:13)。在这两个读者出现之前,对于外国人来说,广泛用于中国语言教科书的是由德范克提出的,他的第一课由“问候的朋友”引入,他介绍了一种更正式、礼貌的问候方式(德范克1976:3)。最近,一本在澳大利亚出版的中文教科

8、书更是采用相同的标题《你好:对中国人的介绍》,展示了现在“针对外国学者的中文”的表达方式(梵德雷及梵德雷19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