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氧相关知识

吸氧相关知识

ID:24385307

大小:240.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4

吸氧相关知识_第1页
吸氧相关知识_第2页
吸氧相关知识_第3页
资源描述:

《吸氧相关知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吸氧操作相关知识一、氧浓度与氧流量根据《内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4版):吸氧浓度(特指肺泡中氧气浓度)在35%以下,为低浓度;吸氧浓度在35%~50%之间,为中浓度;吸氧浓度在50%以上为高浓度。吸入高浓度氧气,浓度50%以上,连续2天就有可能氧中毒,吸入氧气浓度高于80%,12小时内就有可能氧中毒。最早以前认为1~2L/min是低流量,2~4L/min是中流量,4~6L/min是高流量,常把鼻导管给氧提供的流量作为低浓度供氧技术,这一所谓“持续低流量”给氧曾风行一时,许多人认为“低流量给氧”即为“低浓度给氧”的同名词,实际上因为氧流量只是关系到全部气体的流量,

2、而吸入氧的浓度又是另一不同的概念。各种氧流量所提供的吸氧浓度,只是由不同的设备以及患者自身因素所决定。低流量系统供氧时可提供低浓度的氧,也可提供高浓度的氧;而高流量系统供氧也能提供从低浓度至高浓度的氧。二、两种流量表的氧流量计定位圆珠型:流量应读取圆珠的直径水平处。如果读数在圆珠的最上端或者最下端,会产生读数误差,而且流量越大,相应的读数误差越大。锥型:在调整氧气流量时,应以锥状浮标上端平面所指的刻度为准。有研究表明,使用锥型浮标的流量表,其实际流量与刻度显示的流量极为相近;而使用圆珠型的流量表,其实际流量大于刻度显示的流量,这可能与球形本身不规则,浮标与玻璃管之间的

3、密闭性能差,造成部分气体逸漏而致。参考文献:[1]张君利.两种临床常用氧流量计精确性的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杂志1998(6):14-15[2]史定妹.圆珠型玻璃转子氧气流量计精确定位问题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4):1308-1309三、给氧方式的选择(本院):1.单/双鼻塞吸氧管:对局部有刺激性,氧流量5L/min以上时,干燥的氧气可致鼻粘膜干燥,痰液干燥;氧流量7L/min以上时,患者大多不能耐受。2.简单面罩:FiO2分别为40%(5L/min),45%~50%(6L/min),55%~60%(8L/min)。氧流量高于5L,才能将面罩

4、内的绝大多数呼出气冲刷出去,防止CO2重吸收,但氧流量也不宜高于8L,由于解剖死腔和面罩的储气空间已被氧气预充,再提高氧流量,FiO2也不会升高。3.呼吸皮囊:氧流量应>10L/min,至储氧袋充满氧气后使用,有储氧袋时,氧浓度可达95~100%,无储氧袋时氧浓度为45%,如无气源,氧浓度为大气浓度21%。四、氧气筒相关知识1.部件说明·总开关:在筒的顶部,可控制氧气的放出。使用时,将总开关向逆时针方向旋转1/4周,即可放出足够的氧气。·压力表:从表上的指针能测知筒内氧气的压力,以Mpa表示。·减压器:一种弹簧自动减压装置,将来自氧气筒内的压力减至2~3kg/cm2(

5、0.2~0.3Mpa),使流量平稳。·安全阀:当氧流量过大,压力过高时,安全阀内部活塞自行上推,过多的氧气由四周小孔流出,以保证安全。2.氧气筒内氧气量及可用时间的计算氧气筒内氧气量(L)==氧气筒内氧气可供应时间(h)==V:氧气筒容量(L)(各科所备大氧气筒约为38L,具体看筒上钢印)P:氧气表上压力表指示的压力(Mpa或kg/cm2)P0:氧气筒应保留的压力,一般为0.5Mpa(5kg/cm2):氧流量(L/min)1Mpa=10kg/cm2,1kg/cm2相当于1个大气压3.氧气筒上的钢印内容如:TP22.5WP15W52.3V38.0S5.70802TP22

6、.5:试验压力(水压)WP15:最大工作压力V38.0:容积(瓶的容积,非氧气容积—40L容积的氧气筒在高压达15.5Mpa,容纳氧约6000L)S5.7:壁厚4.注意事项:·本院氧气筒内氧气有效期1年,36℃下保存。(参照氧气筒上标签)·氧气筒内氧气不可用尽,压力降至0.5Mpa时,即不可再用,使气瓶保持正压,以便充气时检验和防止空气或可燃气体流人氧气瓶内,造成再次充气时发生爆炸的危险。·流量调节开关是为了调节流量设计的,如果不关氧气瓶的总开关开关,而用流量调节开关来控制,会缩短氧气表的寿命,同时还有可能发生氧气的泄漏。·氧气瓶使用时,首先要作外部检查,检查的重点是

7、瓶阀、接管螺纹和减压器等是否有缺陷。如发现有漏气、滑扣、表针动作不灵或爬高等,应及时报请维修,切忌随便处理。禁止带压拧紧瓶阀的阀杆、调整垫圈等。检查是否漏气时应用肥皂水,不得使用明火。五、请复习缺氧类型及原因、氧疗目的、氧疗效果监测、氧疗副作用及预防措施等。2011-5-1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