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

ID:24419992

大小:50.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11-14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_第1页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_第2页
资源描述: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神木县尔林兔初级中学师生共用教(学)案年级:七科目:语文主备:张勤飞参与:任瑞霞审核:时间2016/12/12教学内容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目标1、诵读古诗,理解诗意。2、感知作者李益,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的历史事迹和本文写作背景。3、诵读诗歌,体味情感。教学重点结合课下注释和古汉语字典,疏通诗意。教学难点诵读诗歌,体味情感。教学方法朗读法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个性化设计)夜上受降城闻笛①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②,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③,一夜征人尽望乡。【作者简介】 李益(748-82

2、9),字君虞,排行十,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代宗时迁居洛阳。大历四年(769)进士,授华州郑县尉。尝为幽州节度使刘济从事,又佐邠宁戎幕。宪宗时,历任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官至右散骑常侍。文宗时加礼部尚书衔致仕。久历戎幕,多写边塞题材,悲歌慷慨,颇多佳作。兼工众体,尤以七绝见长。胡应鳞《诗薮》云:“七言绝,开元以下,便当以李益为第一,如《夜上西城》、《从军北征》、《受降》、《春夜闻笛》诸篇,可与大白、龙标竞爽。”有《李君虞诗集》,《全唐诗》存诗二卷。【注释】①、受降城:唐高宗神龙三年张仁愿所筑,以

3、防突厥,共有中、东、西三城。中城在今内蒙古包头市西;东城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南;西城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历来注家注此诗,都注受降城为张仁愿所筑东、中、西三城中的某一城。其实此诗中受降城乃灵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州治所在地回乐县。贞观二十年,唐大宗曾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故称灵州城为“受降城”。 ②、回乐烽:烽火台名,当在回乐县境内。③、芦管:即指题中之“笛”。【译文】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清冷如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出征人都眺望故乡。【作品鉴赏】

4、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贞元元年(785)起,李益佐灵州大都督杜希全幕,约四、五年之久,诗当作于此时。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一种置身边地之感、怀念故乡之情,隐隐地袭上了诗人的心头,营造了一种寂寥,凄清的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凄凉幽怨的芦笛声,唤起了征人思乡之情。“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不知”两字写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尽”字又写出了他们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

5、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李益却蹊径独辟,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主题:这是一首边塞诗的绝唱。全诗四句二十八个字,抒写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从多角度描绘了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练习】1、“沙似雪”和“月如霜”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气氛?教(学)反思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