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处理“歧义”问题例谈

小学数学教学中处理“歧义”问题例谈

ID:24436543

大小:50.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4

小学数学教学中处理“歧义”问题例谈_第1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处理“歧义”问题例谈_第2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处理“歧义”问题例谈_第3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处理“歧义”问题例谈_第4页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学中处理“歧义”问题例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小学数学教学中处理“歧义”问题例谈  摘要:处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歧义问题,教师不应简单地当裁判,更不应粗暴干涉学生的自由思考,而应该抓住歧义问题,给学生争鸣的机会,让学生对歧义问题进行想象与猜测、比较与沟通、对话与辩论,最大限度地开发歧义问题所蕴含的教育价值。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歧义问题;利用价值  :G623.5:A:1009-010X(2013)09-0069-03  数学教学中出现的歧义问题,一般源于文本语义,即教材或配套资料上出现的语义理解上的分歧。如何利用数学教学中的歧义问题,让课堂生辉呢?  一、以歧义问题沟通方法

2、  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是多角度的。数与代数的内容中,一道应用题可以有多种解答方法,可以是算术的方法,也可以是代数(方程)的方法,这样的计算结果一般不会存在歧义。在几何与统计内容的教学中,不同的方法得到的结果可能会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如测量误差等,这时就需要处理歧义问题了。  例1:读图估算可以吗?  这是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同步练习》十一册59页内容。作业讲评中学生出现了以下分歧:  甲认为:图中只在直条上标明了前两年的降水量,说明2006年的降水量必须通过计算得到:800(1+25%)=1000(毫米),1000-680=320(

3、毫米)。  乙认为:这道题是不用计算的,可直接看图就能估计出2006年的降水量是1000毫米,所以只要1000-680=320(毫米),这样更简单。  丙认为:此题可以通过画一画,发现2006年刚好对应1000毫米,所以只要1000-680=320(毫米),这样比估计的答案更精确。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出现了分歧,甲的方法显然是标准答案。图中2006年虽没具体数值但画了直条,我们不是倡导培养学生估计能力、读图能力吗?学生既然能从估计、读图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教师又怎能盲目否定呢?若设计目的是让学生按甲的方法解答,则表示2006年的

4、直条最好画成空心且上端开放的两条线,让学生自己来补画直条。  当时,我并没作简单的评价,而是让大家对这些方法进行比较,发现这些方法的不同点在于:甲的方法是利用条件计算所得,乙、丙的方法是读图所得。然后让大家再次发表议论。  丁:请教一下,你难道认为表示2006年降水量的直条是随便画画的吗?本来就表达了2006年的降水量是2005年的25%这层意思。  戊:那如果2006年的降水量是2005年的25.1%,你直条怎么画?25.2%又怎么画?    诚然,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不同方法之间也必然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

5、不同方法进行沟通,以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交替使用,从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以歧义问题孕育思想  数学一小步,人类一大步,而这数学的一小步,往往是某个数学家刹那间闪现的灵感。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生的学习活动就是在演绎着数学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歧义问题也可能源于学生刹那间的一个念头,这对学生来说,说不定具有与当初数学家的灵感一样的伟大。所以,教师应抓住歧义问题展开教学,孕育更高层级的数学思想。  例2:指针停在分界线上怎么办?  如人教版义务教育教材九册数学99页至102页的做一

6、做。  在上第一课时的时候,我就估计学生会提出指针落在线上怎么办的问题,果然有学生在完成第二个练习时提出了这一问题:老师,我认为指针停在蓝色区域的可能性不是1/4,因为也有停在间隔线上的可能性。当学生提出这一歧义问题时,立即有学生提出对策:遇到停在间隔线上就作废。  立即又有学生提出反对意见,课本上的所有题目都没有说这一点,而且转动次数也没有说明是不停在间隔线上的转动次数。  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沉思片刻后,有学生提出分配的办法,把这些影响我们学习的间隔线分给各个区域,按逆时针方向算,落在每一条间隔线上都算作前面的区域。  反对的

7、声音继续:前面一题做一做中,红色区域那么大,才分到一条间隔线,其它两种颜色区域才一半,也分到一条间隔线,不公平。  一个小小的歧义问题,折射着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生活感受。在老师的启发下,在学生的自由争鸣中,完成了一个重要数学思想的孕育:区间、闭区间、半开区间  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面对学生提出的歧义问题,教师可以放眼展望数学的大厦,在教学过程中孕育一些精彩,为后继学习预留攀登的阶梯。  三、以歧义问题拓展视野  新教材中引用了大量现实生活中的数据,这些数据能够帮助学生拓展视野,有利于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3:分贝是什么?绿化带

8、到底有多少作用?  如人教版义务教育十一册数学20页的例2题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