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素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ID:24516714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3

“素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_第1页
“素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_第2页
“素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_第3页
“素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_第4页
资源描述:

《“素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素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时下,语文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各式各样的教改理念层出不穷。虽然我们已从“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中走了出来,但是课堂上却依然甚少听到学生的琅琅读书声,代而取之的是一味追求华而不实的课堂表演,滥用多媒体,评价手段僵化,等等,以致语文在各科中的比重越来越轻,越来越边缘化,这都是令人心忧的现象。《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特别加强朗读,要重视用指导朗读和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的方法,用培养语感和感悟力的方法来理解课文。”语文教学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的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这两种能力的获得依靠的

2、是学生在诵读中的体验和感知。  在指导学生朗读方面,国内“素读”课程创始人陈琴老师的“素读”法给我留下了颇为深刻的印象。虽然陈老师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但其实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也可运用“素读”教学法。以下,我结合教学经验,就“素读”法在中学语文教学的运用谈谈体会,并提出一些尝试性方法。  一、让课堂融入读书声  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4。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的同时也不能丢弃传统中的精髓部分。在课堂中做到以读促学,以读促教,特别是对于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通过朗读,把无

3、声的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把作家的感情思想表现出来。声情并茂的朗读,甚至可以带动学生进入夺人心魄、回味无穷的境界,达到心灵的共鸣及美感的熏陶和体验,营造良好的感情氛围和语言环境。这样的朗读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朗读能力、清晰准确的语音,更重要的是教师全情的投入。只有情动于中,才能发之于外。当然,不仅要教师读,还要引导学生读,给予学生诵读、品味和感悟的时间。让读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手段,成为一种享受。  二、让课堂散发书香味  现在市面上充斥铺天盖地的教辅书,这无形中滋长了一部分学生的依赖性和思考

4、惰性。对于教师而言,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如敢于质疑发问、独立思考)的同时,不由产生困惑:在人手一本甚至几本教辅书的学生面前,教师的讲解与教辅书雷同时,可能会使一部分学生产生厌倦心理。由此,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对文学的热爱、对人文科学的热爱更显重要。我们往往可以发现,真正具有文学修养的学生往往是那些在平时喜欢广泛涉猎的学生。在信息开放的时代,语文教师更应该开掘并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单靠对教材的阅读学习是不够的,语文教师更应该带领学生进入更加广阔的文学天地,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爱好。古今中外的

5、名家经典著作,甚至是蕴含理趣情趣的小品美文,教师都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探究、体验、感悟、交流、评赏,充分发挥导向作用。通过组织座谈、演讲、朗诵、征文、办报?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爱上阅读,读有所悟,读有所获,并得到展示自己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三、让教学充满激情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4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课上

6、,教师教学重难点突出,教材处理合理,教法得当,但是语言平淡,缺乏生动的表述、丰富的表情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感情力量,常常是教师唱“独角戏”,而学生恹恹欲睡。语文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融入积极融洽的情感氛围中。教师情思飞扬,言语鲜活,善于运用抑扬顿挫的声调、充满激情的语言,激活学生思维的讲述,富有动感的表情和肢体语言,将对教学的热爱,对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倾注其中,收放自如、动静有致,自然就能使学生深受感染,思维活跃,情绪高涨,使课堂充满活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

7、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教育因素,与作者同悲同乐同哀同喜。通过激情投入的朗读、思想的交流与碰撞、智慧的启示与交锋、情感的体验与反思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怜悯意识、人文素养,培养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特别是对于具有人情美、人性美的篇章,我们更应该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创造氛围,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并引导学生的情感流向。如在教学《背影》时,引导学生品读细节描写,调动学生的想象,感悟文章中的亲情美。让学生交流、联系生活体验,分

8、别从“我”4的角度及父亲的角度畅谈感受,培养学生懂得感激和感恩的情感因素;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时,在带领学生朗读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和情感美后,拓展学习有关表现乡愁的诗,后在一首激情澎湃的《父老乡亲》中将感情推向高潮;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教唱歌曲《但愿人长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学习《孔乙己》时,通过设计问题,与《范进中举》进行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把握文本中各种人物“笑”背后所体现的作品的悲剧意义,体会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