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醉”非彼“醉”——《清平乐村居》教学辨析

此“醉”非彼“醉”——《清平乐村居》教学辨析

ID:24522665

大小:52.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14

此“醉”非彼“醉”——《清平乐村居》教学辨析_第1页
此“醉”非彼“醉”——《清平乐村居》教学辨析_第2页
此“醉”非彼“醉”——《清平乐村居》教学辨析_第3页
此“醉”非彼“醉”——《清平乐村居》教学辨析_第4页
此“醉”非彼“醉”——《清平乐村居》教学辨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此“醉”非彼“醉”——《清平乐村居》教学辨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此“醉”非彼“醉”——《清平乐村居》教学辨析赵俊(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国际学校,225200)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听了《清平乐村居》一课教学。课快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词人的心情——【课例1】师文中有一个词能反映此时的心情,你能找到吗?(学生找到了“喜”字。)师那么辛弃疾喜欢什么呢?生我觉得辛弃疾喜欢这美丽的环境。师你从哪里得知的?生从“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中可知。生我也觉得辛弃疾很喜欢那个小儿子,从“最喜”中就能发现。生我觉得辛弃疾的心情是很难受的,“醉”字告诉我们,词人喝了很多酒,而我们经常看到“借酒浇愁

2、”一词,说明辛弃疾当时是不快乐的。师那辛弃疾到底是快乐还是难受呢?有没有谁再来说说?(学生沉默,无人举手。)师我赞同第一个同学的观点,词人当时是快乐的,因为这美丽的景色、夫妻的和睦、两儿的勤劳和小儿的无赖都让非常喜欢。现在,让我们带着喜悦的心情朗读这首词。此时,我仔细观察了那位表达不同意见的学生,他皱着双眉,满脸疑惑。正巧我带的也是五年级,于是,我在自己班上进行了一次试上。课上,我引出了同样的话题——【课例2】师同学们,我们明白了词意,你能联系全词说说“醉”的意思吗?生“醉”就是“陶醉”,陶醉在美景中了。生“

3、醉”就是指词人喝醉了酒,看到这个美丽的景色。师此处的“醉”到底是“喝醉”还是“陶醉”呢?生我觉得两个意思都有。既有多喝了,也有辛弃疾被眼前的美景深深吸引,陶醉其中了。生我觉得应该偏向于“陶醉”。因为我们刚才学习的几幅画面中,都表达出了词人喜悦的心情。生我觉得词人当时是很快乐的。你想啊,他品着美酒,赏着美景,怎么能不醉呢?早就“酒不醉人人自醉”了。生我也同意这个观点,因为后文中还出现了“喜”这个字,老师经常说“要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掌声。)师是的,辛弃疾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他的情感。在他的作品中,也多次出

4、现了“醉”的画面。(课件出示《破阵子》)请认真朗读,看看你从这首词中,能读出怎样的“醉”。(学生或大声朗读,或轻声讨论。)生我读出了辛弃疾为不能报效祖国,不能上战场杀敌而醉。(这位学生说完后,颇有感情地朗读了一遍。)师(课件出示反映辛弃疾晚年生活状况的资料)是的,请大家看看这段资料。辛弃疾的一生,经历了力主抗击外族侵略的金戈铁马的激昂岁月,也经历了被贬乡村、陶醉物外的沉沦。词的风格也迥然不同。希望同学们更多地了解辛弃疾,了解辛弃疾词中或壮怀激烈、或恬静淡然的情感。高年级的诗词教学,除了要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节奏

5、和韵律、品味诗词的语言之外,还要带领学生进入作品意境,进而准确把握所要表达的情感。这样的意境及情感由学生自己体会,才能更为深刻。教学中,要把握如下两点:其一,扣住“诗眼”“词眼”教诗词。诗人、词人往往将自己的情感浓缩于作品的方寸之中,读起来令人神思激荡。“诗眼”“词眼”是指诗词中最精彩的关键性字眼。欣赏诗词时,我们应该抓住其中的“诗眼”“词眼”,如此,才能深刻体味到诗词的意境。这首只有46个字的《清平乐村居》,稍加品味,词人无比喜悦的心情便可以悟得,也能找出词眼——“醉”。在此基础上,通过体会词人不同作品中不

6、同的“醉”,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体会其意境的不同及词人心境的不同。《清平乐村居》中的“醉”是快乐的、尽兴的,全词洋溢着眼前的美好的生活和美景都让词人陶醉;《破阵子》中也出现了“醉”字,这里的“醉”却是愁、悲的直接表达,词人本想借酒浇愁,却是“愁更愁”,与《清平乐村居》-词中的“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课例2中,教师紧扣“醉”字,由浅人深,层层引导,让学生把握词意、想象意境、体会情感,收效明显。其二,不要轻易放弃课堂生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越来越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相互探讨

7、的互动过程。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课堂上随时可能“节外生枝”,发生事先没有预料的“意外”,如学生的回答或发问出乎教师的意料、学生的行为令教师始料不及等。这样的生成,如能好好利用,说不定就是课堂的亮点,教师怎能轻言放弃?课例1中,当学生提出“词人当时很难受”的答案时,正说明了以这个学生为代表的部分学生,还没有理解全词的意境。这其实是课堂需要关注的问题,也是需要教师顺学而导的课堂生成。如果教师让学生就此讨论,或者引导学生围绕插图等一些资料进行探讨,而不是简单地以“我赞同第一个同学的观点”强行灌输,便能将学生对诗作的

8、品读引向深处。上课前,教师唯有做好提前预设、精心设计、不断增加自身积累,方可更有把握地利用生成,让学生陶醉于我们的课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