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劳与恢复的研究

疲劳与恢复的研究

ID:24571351

大小:6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4

疲劳与恢复的研究_第1页
疲劳与恢复的研究_第2页
疲劳与恢复的研究_第3页
疲劳与恢复的研究_第4页
资源描述:

《疲劳与恢复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疲劳与恢复的研宄杨修厂平顶山教育学院【摘要】通过对文献的查阅,运动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疲劳反应,木文主要从营养恢复的手段使疲劳得到消除进行分析,提供营养恢复的方法,阐述营养恢复的意义。【关键词】能量耗竭疲劳恢复营养【中图分类号】G804.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0)02-0051-01运动训练的过程是一个适应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运动负荷、恢复、身体状况、心理状态等,其中负荷和恢复是决定性的。适宜的负荷是形成训练适应性的必要前提。负荷是外界对机体的刺激,而人体自

2、身有应激性机能,要想使人体机能得以提高,负荷是一先决条件。没负荷就没训练,负荷的控制是训练所追求的。适宜负荷是强度与量的最佳组合,适宜负荷是训练预期效果的保证。强度和量适rt会出现良性的训练适应,否则就会造成训练不够或过度疲劳的发生。一疲劳分类中枢疲劳:括神经系统和心理疲究;外周疲穷:拈肌肉疲究和内脏疲劳。二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1.ATP和CP的消耗从运动供能的角度出发,ATP、CP是短时间最大强度运动的主要能源。因此,ATP、CP等高能磷酸物含量的下降可能是短时间、大强度运动性疲劳的重要原因。在短时间、大强度

3、运动时ATP、CP排空,尤其是CP含量下降是产牛.运动性疲劳的主要原因。2.糖原的消耗糖原是体内重要的能源储备物质。在长时间、大强度运动中肌糖原大量消耗,能源物质供应不足,诱发运动性疲劳。在长吋间、大强度运动中,由于两类肌纤维有选择的募集,造成一种肌纤维的糖原被耗竭,疲劳由此产生。可见糖原含量与运动性疲劳密切相关。1.血糖含量下降在中等强度、长时间运动中主要靠冇氧氧化供能。长吋间运动可使体内糖类物质大量消耗,血糖浓度下降。脑细胞对血糖浓度的变化非常敏感,血糖含量下降,直接影响脑细胞的能量供疲,造成大脑皮层工作能

4、力下降,身体疲劳。这时,如果补充糖类物质,运动能力能冇所恢复。通常在神经和激素的调节下,糖的分解与合成保持动态平衡,血糖浓度相对恒定。2.脂肪的消耗在长时间、中低强度运动吋,糖类被大量耗竭,脂肪作为能源物质被人量动用。这时被大量动用的是体内脂肪组织中的脂肪,即自由脂肪酸。耐力训练可提高运动吋脂肪的分解速率,以及骨骼肌对脂肪分解物(脂肪酸)的氧化利用率,从而减少肌糖原或血糖的消耗,延缓疲劳的出现。然而,脂肪大量动用所带来的高浓度血浆脂肪酸,又对骨骼肌以及心肌、肝细胞产生不良影响,这又可能是长时间运动疲劳的原因之一

5、。因此,长吋间运动吋既有因为血糖耗竭引起的疲劳,又有动用脂肪后引起的疲劳。三营养恢复疲劳的恢复手段很多,本文主要论述营养恢复。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能量会大量消耗,能源物质人量流失。营养的补充是恢复物质和能量的基础。不同项B的训练,同一项0不同吋期的训练,人体的能量供应方式和物质消耗是不同的。各有其特点。在营养补充时要首先对训练课作出详尽的分析。在此基础上作出科学合理的方案。切忌大补和想当然的补充。过去教练员和班队管理人往往比较重视抓训练,对运动员膳食结构的合理性和特殊营养的补充,一般不重视。实际上运动员每天的食谱

6、每堂训练课的内容样重要,因为营养是训练的物质保证。1.碳水化合物的补充运动员必须摄取足够的碳水化合物,以保证机体能源物质的合成。获取碳水化合物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在用餐时尽量选用高糖的食物和水果;二是训练和比赛吋可饮用含糖和电解质的运动饮料,这些饮料分别被配制成运动前、运动中和运动后不同的类型,对于提高训练的质量和效率具冇一定的功效。为促进运动员肌肉和机体其它相关部分的增长,发展运动员的耐力和爆发力,应该选用那些含脂肪低的优质蛋白供运动员补充。脂肪的补充应以植物性、不饱和脂肪酸为主。2.特殊营养物质的补充运动

7、员除在膳食中注意富含抗氧化物质的水果和蔬菜的摄入外,补充维生素、胡萝卜素和微量元素等,均能达到一定的清除体内自由基的功效。口服的二磷酸果糖可以作为常规服用,运动前服用效果最佳。运动前、中、后都要补液,要补充U感好的清凉运动饮料。肌酸可以增加肌纤维摄取蛋白的能力,奋利于促进肌闪收缩吋的磷酸肌酸的再合成。但要严格掌握肌酸服用的剂量。服用肌酸的同吋加服含糖饮料将有助于肌肉摄取更多的肌酸,从而提高肌酸补充的效果。综上所述,根据训练的能量代谢特点,科学地安排运动员的饮食是很重要的,这将有助于提高其运动能力和加快身体恢复。

8、以上只是根据训练的特点,选择一些有共性的营养物质进行补充,至于对个别运动员营养补剂的补充,则要根据训练计划的安排,对个别运动员进行血样和尿样的检测,在确定苏疲劳程度和营养的具体缺乏情况后采用的补充措施。参考文献[1]冯炜权、冯美云、宋成忠等.运动生物化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9[2]运动生理学教材编写组.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9[3]体育保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