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雅俗共赏》教案

《论雅俗共赏》教案

ID:24618846

大小:5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5

《论雅俗共赏》教案_第1页
《论雅俗共赏》教案_第2页
《论雅俗共赏》教案_第3页
《论雅俗共赏》教案_第4页
资源描述:

《《论雅俗共赏》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论雅俗共赏》教案![教学目的]一、筛选有效信息,提高阅读效率。二、了解对中国文化发展史的独特认识: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三、了解丰富的积累、理性的认识。[教学重点]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雅俗共赏”是一个在文艺界出现频率很高的词。孰雅孰俗,以什么为界限,雅与俗能否真正平等,历来争论不休。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论雅俗共赏》,你会割然开朗。用他给我们的思维钥匙,开启我们的疑难之锁,相信会有所收获。二、介绍1?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2?老师做补充。三、整体把握课文,筛选有效信息1?找出标注社会发展的词语。(唐以前、唐、宋、

2、宋以后)(“唐以前”和“宋以后”需老师点拨)2?找出简述每个朝代社会发展特点的句子。(唐以前的社会发展特点指导学生由唐推出)3?找出文中出现的每个人物及他们生活的时代的特点。4?找出每部作品、每种文体出现的时代及特点头句子。(以上思考题设计,一是为了快速有效地读课文,即长文短读;二是为了填写表格,了解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四、研读填表请整理你筛选出的信息,填写下表。(在课后练习一的表中加一栏“作品、文体的特点”)社会外因“士”、“民”等级分界严格等文学内因所涉文体或审美形式所涉历史人物或著作特点社会外因安史之乱,门第垮台,“士”“民”分化;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禅宗化

3、俗等文学内因所涉文体或审美形式所涉历史人物或著作特点社会外因印刷术发达;道学家讲学等文学内因所涉文体或审美形式所涉历史人物或著作特点社会外因“新时代”“新文化”“欧化的新艺术”“‘大众语’运动”“大众化”等文学内因所涉文体或审美形式所涉历史人物或著作特点五、作业1?熟读课文,思考表格内容。2?看看我们生活中有没有雅俗之争。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雅俗共赏历史发展的实质2?雅俗共赏在今天文艺发展中的意义[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分析上节课的表1?从上节课填写表格的过程中,你能得出那些认识?要点参考:(1)文学的雅俗共赏由社会和其自身两方面原因决定。(2)雅俗共赏的目的是为

4、了获得广大的群众。(3)雅俗共赏是以雅为主的,有宾主之分;“共赏”者却以俗人为主。(4)要达到雅与俗“共赏”,贯彻“文艺是为大众”的原则,雅士需要理会迁就“俗”的趣味,而俗士也需要学习,享受,蜕变。(5)《西厢记》和《水浒传》是雅俗共赏的典范作品。2?你还有些什么感受和发现?(1)我们以前只知道每个朝代的文学主流,而却能在复杂的社会变革中,纷繁芜杂的文学形态中,找到一个窗口,认识每一种文学样式诞生的共同点:争取群众,走大众化道路;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在共同的探求并为之努力,并一步步地在推进。(2)文学发展的目的是一致的,探求一条道路,让文学走一条健康发展,永保青春的道路

5、,但提法在变:求真与化俗——为了争取群众——获得广大的群众——做诗如说话——提倡“大众语”运动——“通俗化”运动——大众化就是要达到没有雅俗之分,只有“共赏”的局面,这应该就是鲁迅先生说的“我们的文艺是为大众的”。(3)提起朱自清,就会想起《背影》中那父爱子、子爱父的真挚深情,还会想到《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郁闷和月色下荷塘静谧的美,一直就以为他是一个抑郁气质的文人,但没想到,他还有这么冷静理性的思考和独特的认识。&n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