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策略探讨

提升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策略探讨

ID:24620523

大小:106.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15

提升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策略探讨_第1页
提升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策略探讨_第2页
提升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策略探讨_第3页
提升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策略探讨_第4页
提升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策略探讨_第5页
资源描述:

《提升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策略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提升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策略探讨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挖掘实验的探究点、改进实验器材、改变实验教学方法等各途径中,提出一些提升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策略有效的实验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建立概念、揭示规律、解决疑难问题、培养以实验为基础的思想方法和科学修养。初中科学教材中实验类型多样、内涵丰富。如果教师能根据实际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中的实验,或者加以改进,使其更好发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作用,能更好体现新课程理念。因此,如何利用好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多角度地挖掘实验教学,追求“创新”和“有效”,是提高

2、实验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切入点。  一、挖掘演示实验的探究点,从“演示”到“探究”,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能力  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实验探究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可以挖掘实验中的探究点,以实验为载体,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提出问题,检验想法,交流和讨论,那么演示实验不会简单地停留在教师的表演,学生实验也不会简单地停留在技能的模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实验,证明自己的假设或观点,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这符合学生发展的要求。  比如,“碱使指示剂变色规律”6内容的教学,教材直接采用演示实验的方法。但能否将演示实

3、验变为探究性问题,在学生知道碱溶液使指示剂变色这一结果的同时,了解其颜色变化规律的本质原因呢?笔者挖掘了这一实验的探究点,做了如下变动:先用pH试纸测定NaOH溶液的pH值,pH>7。让学生观察NaOH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蓝、使酚酞变红。继而提出“你认为是NaOH溶液中的什么粒子(H2O、Na+、OH-)使石蕊试液变蓝,并设计实验来证明”。学生提出猜想、设计控制实验条件的对照实验、对实验现象和结论做出解释。这样的探究过程加深学生对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的认识,同时初步学会了怎样设计对照实验,怎样控制相关变量。  在这样的探究实验的基础上,学

4、生除了可以推论得出碱溶液使指示剂颜色变化的规律,同时也明白是碱溶液中的OH-,使指示剂变色,则不溶性碱就不能使指示剂变色,且只要有OH-的碱性溶液也能使指示剂发生同样的变化。比起教材中直接观察NaOH溶液和Ca(OH)2溶液使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来总结规律,改变后的探究性教学方式,对学生体验科学过程,掌握科学方法,形成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和科学探究能力,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再如,“酸和碱反应”内容的教学,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教材演示实验借助无色酚酞的颜色变化说明酸碱反应了。笔者通过设计问题:如何证明氢氧化钠和盐酸发生反应了?将

5、这个演示实验转变为需要学生参与思考探究的学习过程。学生将指示剂颜色变化的性质用于设计实验,但是要考虑:选用酚酞还是石蕊?该指示剂应该先滴加入酸溶液,再加碱溶液反应,还是先滴加入碱溶液,再加酸溶液反应的先后顺序等一系列问题,再比较几种方法的优缺点,最后确定最佳方案。6  科学教育界提出了“科学作为过程”的科学教育理论,它的意义在于强调科学教育不仅仅是学知识,而是整个探究过程的参与和体验。以上对演示实验探究点的挖掘,正符合这一教育理念。改变教师传递、讲解、评价的教学转向触发、交流、分享的教学,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提升学习效

6、果。  二、改进实验器材,从“讲”到“做”,加深学生对科学事实的理解,启发学生思维  让学生观察或亲自动手做实验,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享受,也是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体验的过程。一些教师认为“以讲代做”,一样可以达到效果,还可以省去很多麻烦。也许很多实验只讲不做,学生能懂,其原因在于利用了学生的想象。学生对实验的想象能力也是基于学生的实验经验,学生的实验经验越丰富,对实验的想象能力也越强。但是学生科学实验的直接经验是非常不足的,他们对实验的想象很容易走样、变形,严重的甚至导致形成迷思概念。因此我们要创造条件,变“讲”为“做”,在动手实践过程中习得新知

7、,同时使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多种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如教材中“植物蒸腾作用快慢的影响因素”实验,教材给出的方案如图所示。通过实验中水银柱的上升及上升的快慢比较,让学生感受蒸腾拉力的存在(水银柱上升),以及探究蒸腾快慢的影响因素(不同条件下水银柱上升快慢比较)。在实际教学中,用水银等材料来完成该实验比较难实现,只能用教材的图示来“讲”实验。  但这样“讲”6实验只能让学生凭想象去理解这个实验,而实验现象是否就是按照教师所说?实验过程中会出现什么样异常现象?整个实验是否就这样顺理成章?等等,没有实践的过程可能就失去了很多生成的精

8、彩。学生没有亲自操作和观察,不利于激发学生思维,不利于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因此,经过多次试验,改进实验如图所示,课堂上就能完成,效果良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