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附理论及应用

吸附理论及应用

ID:24631872

大小:65.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5

吸附理论及应用_第1页
吸附理论及应用_第2页
吸附理论及应用_第3页
资源描述:

《吸附理论及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1,吸附等温线的类型和机理分析(1)、WPAC划分的六条吸附等温曲线对于具有很小外表面积的微孔吸附剂其吸附表现为i型吸附等温线,1型吸附等温线与分压P/Po线呈門型且以形成一平台为特征,平台呈水平或接近水平状,随着饱和压力的到达吸附等温线或者直接与P/Po=1和交或表现为一条“拖尾”。吸附等温线的初始部分代表吸附剂中狭窄微孔的充填过程,其极限吸附容量依赖于可接近的微孔容积而不是表面积,在较高相对压力下平台的斜率是非微孔表面(如中孔或大孔以及外表面)上的多层吸附所致。11型吸附等温线正常是由无孔或大孔吸附剂所引起

2、的不严格的单层到多层吸附。拐点的存在表明单层吸附到多层吸附的转变,亦即单层吸附的完成和多层吸附的开始。ill型吸附等温线通常与较弱的吸附剂-吸附质(Adsorbent-Adsorbate)相互作用以及较强的吸附质-吸附质(Adsorbate-Adsorbate)相互作用有关,在此情形,协同效应导致在均匀的单一吸附层尚未完成之前形成了多层吸附,故引起吸附容量随着吸附的进行而迅速提高,吸附质-吸附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吸附过程起很重耍的影响。在非孔表面上的水蒸气吸附就是111型吸附等温线最好的实例。IV型吸附等温线的明

3、显特征是其存在滞后回线,这与毛细凝聚的发生有很大关系,而且在较高和较宽的分压范围保持一恒定吸附容量,其起始部分类似于II型吸附等温线,由此对应中孔壁上的单层到多层吸附。在很少吸附剂中的一些中孔或微孔炭表现出V型水吸附等温线,像U1型吸附等温线一样,吸附剂-吸附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吸附质-吸附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相比非常弱,这当然包括水分子形成氢键的情形。VI型吸附等温线相当稀少,但具有特殊的理论意义,其代表在均匀非孔表面如石墨化炭上逐步形成的多层吸附,每一台阶高度提供了不同吸附层的吸附容(2)、早期的BDDT的5类吸

4、附等温线扣列摘汽汝力ffi1BDDT吸附等温钱的5种分类类型1是向上h的Langmuir型曲线,表示吸附剂毛细孔的孔径比吸附质分子尺寸略大时的单层分子吸附或在微孔吸附剂中的多层吸附或毛细凝聚。相应于朗格缪单层可逆吸附过程,是窄孔进行吸附,而对于微孔来说,可以说是体积充填的结果。样品的外表面积比孔内表面积小很多,吸附容量受孔体积控制。平台转折点对应吸附剂的小孔完全被凝聚液充满。该类吸附等温线,沿吸附量坐标方向,向上凸的吸附等温线被称为优惠的吸附等温线。在气相中吸附质浓度很低的情况下,仍有相当高的平衡吸附量,具有这

5、种类型等温线的吸附剂能够将气相中的吸附质脱除至痕量的浓度,微孔硅胶、沸石、炭分子筛等,出现这类等温线。如氧在-183°C下吸附于炭黑上和氮在-195°C下吸附于活性炭上,以及78K时N2在活性炭上的吸附及水和苯蒸汽在分子筛上的吸附。类型11为形状呈反S型的吸附等温线,相应于发生在非多孔性同体表面或大孔M体上自由的单一多层可逆吸附过程。在低P/P0处有拐点B,是等温线的第一个陡峭部,它指示单分子层的饱和吸附量,相当于单分子层吸附的完成。随着相对压力的增加,开始形成第二层,在饱和蒸气压时,吸附层数无限大。这种类型的

6、等温线,在吸附剂孔径大于20nm时常遇到。它的同体孔径尺寸无上限。在低P/P0区,曲线凸向上或凸向下,反映了吸附质与吸附剂相互作用的强或弱。在吸附的前半段发生了类型1吸附,而在吸附的后半段出现了多分子层吸附或毛细凝聚,例如在2(TC下,炭黑吸附水蒸气和-195°C下硅胶吸附氮气。类型III是反Langmuir型曲线。在憎液性表面发生多分子层,或同体和吸附质的吸附相互作用小于吸附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时,呈现这种类型。例如水蒸气在石墨表面上吸附或在进行过憎水处理的非多孔性金属氧化物上的吸附。在低压区的吸附量少,且不出现

7、B点,表明吸附剂和吸附质之间的作用力相当弱。相对压力越高,吸附量越多,表现出有孔充填。有一些物系(例如氮在各种聚合物上的吸附)出现逐渐弯曲的等温线,没有可识别的B点.在这种情况下吸附剂和吸附质的相互作用是比较弱的。该类等温线沿吸附量坐标方向向下凹,被称为非优惠的吸附等温线,表示吸附气体量不断随组分分压的增加直至相对饱和值趋于1为止,曲线下凹是由于吸附质与吸附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比较弱,较低的吸附质浓度下,只有极少量的吸附平衡量,同时又因单分子层内吸附质分子的互相作用,使第一层的吸附热比诸冷凝热小,只有在较高的吸附

8、质浓度下出现冷凝而使吸附量大增所引起的,如在20°C下,溴吸附于硅胶。类型IV是类型II的变型,能形成有限的多层吸附,低P/PO区曲线凸向上,与n型等温线类似。在较高p/po区,吸附质发生毛细管凝聚,等温线迅速上升。当所有孔均发生凝聚后,吸附只在远小于内表而积的外表而上发生,曲线平坦。在相对压力1接近时,在大孔上吸附,曲线上升。由于发生毛细管凝聚,在这个区内可观察到滞后现象,即在脱附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