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担者的诗:俄苏诗歌的启示

承担者的诗:俄苏诗歌的启示

ID:24652264

大小:79.5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8-11-15

承担者的诗:俄苏诗歌的启示_第1页
承担者的诗:俄苏诗歌的启示_第2页
承担者的诗:俄苏诗歌的启示_第3页
承担者的诗:俄苏诗歌的启示_第4页
承担者的诗:俄苏诗歌的启示_第5页
资源描述:

《承担者的诗:俄苏诗歌的启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承担者的诗:俄苏诗歌的启示  最初接触到俄罗斯诗歌,是在文革末期,那时在知青中流传着普希金的《致大海》、《给凯恩》、《致恰达耶夫》等诗。《致大海》这首名诗,正如人们所说,自它问世以来,它就“感动了无数热爱自由却又身处逆境的人们。”它在中国有好几种译本。戈宝权的译本庄严、雄浑、韵律谨严,但我更喜欢查良铮即诗人穆旦的译文,它更亲切、也更个人化,读后更能引起对人生和命运的咏叹,它的首句“再见吧,自由的原素!”(戈译为:“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一语道出大海的本质。可以说我们面对的已不仅是普希金的大海,还是穆旦的大海了。  在穆旦的译文中

2、,诗人与大海有一种更深沉的挚友般的默契,“仿佛友人的忧郁的絮语……最后一次了,我听着你的/喧声呼唤,你的沉郁的吐诉。”就这样,大海与诗人相互辨认,相互倾吐,仿佛他们具有同样的精神血液。这样的译文,真是具有一种沉郁之美。  穆旦译文中的那种前途渺茫,壮志未酬的荒凉感,或者说,那种“流亡的阴郁和光荣”也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在你的荒凉中”,隐隐出现了拿破仑的流放地,“一面峭壁,一座光荣的坟墓……啊,是拿破仑熄灭在那里”,这里,穆旦没有像有的译者那样直译为“逝世”,而是用了“熄灭”这个词,这隐喻着拿破仑是一道照亮世界、照亮诗人生命的精神之火,如

3、今在那个荒岛上悲剧性地熄灭。  “紧随着他,另一个天才/像风暴之声驰过我们面前”,那就是天才诗人拜伦。他的离去,“使自由在悲泣中”!读到这里,我们也仿佛听到了诗人的哽咽声。穆旦在五十年代后期被迫放下了诗的创作,他把他的个人身世之感,个人对自由的渴望,都寄托和转移在这样的翻译上了。  但是,大海的永恒存在就是一种不屈的象征。在诗的最后,诗人再一次向大海道别,他不仅在岸上久久地徘徊,还要把大海带在心中,“把你的山岩,你的海湾,/你的光与影,你的浪花的喋喋,/带到遥远的森林,带到寂静的荒原”。这些金属般的富有质感的诗句,不仅真切传达了海在“黄

4、昏时分的轰响”,也有力地传达出诗人与大海道别时的内心震颤。大海,将永远与诗人为伴。  在那些荒凉的青春岁月里,这样的诗,我每次读,都引起肉体的一阵阵颤栗,虽然我说不清这是为什么,直到多年后,我读到茨维塔耶娃在《我的普希金》中的一段话“三十余年过后,我清楚了:我的去海边,就是去普希金的怀抱,就是投向普希金的怀抱”;“‘自由的元素’原来就是诗,而不是大海,原来就是诗,也就是那我永远也不会与之道别的惟一的元素……”我这才更多地明白了普希金对我们的意义。  至于戈宝权译的《给凯恩》,我认识的许多人都会背诵它那著名的开头:“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

5、在我的眼前出现了你,/有如昙花一现的幻影,/有如纯洁之美的精灵……”但该诗之所以如此深刻感人,更在于忧郁、苦闷的流放生活与爱情的奇迹般的重现这两种因素或者说两个“声部”的融合与交织。的确,读了这样的诗,正如诗中最后所写的那样,“我的心狂喜地跳跃,/有了它,一切又重新苏醒,/???有了神性,有了灵感,/有了生命,有了眼泪,也有了爱情”——这就是普希金的诗歌对我们的意义。  《致恰达耶夫》更是一首不可轻易谈论的诗!我记得第一次从一个外地来的知青的小本子上读到它时,我真不敢往下看!我像偷吃禁果似的慌乱地吞咽下了它的每一个字。虽然因为当时还太年

6、轻,没想到去学写这样的诗,但总有更勇敢、也更早觉醒的人发出了他们的声音——在早期朦胧诗和今天派的诗中,我们就明显看到这首诗的某种回响。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普希金的影响,黑暗王国就不可能出现一线光明。我们完全可以用《致恰达耶夫》的那个著名的结尾,来概括早期朦胧诗和今天派在那个时代的意义。  俄罗斯诗歌,尤其是二十世纪俄苏诗歌再次对中国诗歌产生实质性影响,是在八十年代后期以后。曼杰斯塔姆、阿赫玛托娃、茨维塔耶娃、帕斯捷尔纳克等诗人,对八、九十年代以来的中国诗人具有特殊的意义。我们不仅在他们的诗中呼吸到我们所渴望的“雪”,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正是

7、通过他们确定了我们自己精神的在场。我甚至说过这些诗人构成了我们自己的苦难和光荣。显然,这不是一般的影响,这是一种更深刻的“同呼吸共命运”的关系。  我们先来看曼杰斯塔姆这位天才性诗人,诗人柏桦就深受其影响,正因为这位诗歌榜样,柏桦发出了“诗歌,我从内部承担你”这样的令人震颤的声音。我从曼杰斯塔姆那里学到的,则不仅是诗,还有那种“献身文明和属于文明”的诗学意识。曼杰斯塔姆把“阿克梅主义”定义为对文明的“怀乡之思”,这和他那个时代的吵吵嚷嚷的先锋派们是多么不同!布罗茨基的长文《文明之子》(theChildofCivilization)1,就

8、独具慧眼地从这个角度揭示了曼杰斯塔姆。曼杰斯坦姆的《关于但丁的谈话》2,在我看来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诗学论述之一。在该文中,他讥讽人们只是“把但丁钉在与那些雕刻作品相似的地狱风景上”就算了事,一个作为“诗歌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