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中国经济后发优势巨大

林毅夫:中国经济后发优势巨大

ID:24656807

大小:50.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15

林毅夫:中国经济后发优势巨大_第1页
林毅夫:中国经济后发优势巨大_第2页
林毅夫:中国经济后发优势巨大_第3页
林毅夫:中国经济后发优势巨大_第4页
林毅夫:中国经济后发优势巨大_第5页
资源描述:

《林毅夫:中国经济后发优势巨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林毅夫:中国经济后发优势巨大林毅夫:中国经济后发优势巨大  在经历了长达5年的危机后,世界经济并没实现多数经济学家所预期的复苏。继《新结构经济学》就发展经济学理论和发展政策提供一个反思的框架后,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世行原高级副行长林毅夫在另一本专著《从西潮到东风》中,又系统地对世界经济危机根源作了深入分析。近日,在普遍唱衰中国经济背景下,林毅夫认为中国经济从2008年起还有20年左右高速增长潜力。而未来改革发展之路在哪里?林毅夫就此接受了记者采访。  消费增长的前提是收入不断增长  记者:您这几年一直倡导新结构经济学,对发达国家走出衰退有何系统性建议?  林毅夫:发达国家

2、出现危机后,需实行降低工资和福利、淘汰没竞争力的产业、减少政府赤字和金融机构去杠杆等结构改革,经济才本文由.L.收集整理能恢复动力和正常增长。但结构改革是收缩性的,至少在短期内会减少投资和消费,降低经济增速,提高失业率。而危机国家本身失业率已很高,急速推行这些结构改革难免会触发社会和政治动乱。  记者:对过去一段时期高速增长的新兴经济体而言,下一阶段新的发展动力何在?新结构经济学对这个议题有什么主张?  林毅夫:外需相对疲软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当然要转向内需。内需包括投资与消费。前段时间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应转向消费拉动的增长方式。但从新结构经济学框架出发,我不主张这种政策。消费

3、当然很重要,但消费增长的前提是收入不断增长,否则就得举债。发达国家危机很多正是过度消费造成的。而增加消费是逻辑链条的终端结果,这个链条的起点则是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基础设施完善上的高效投资。从发展中国家来看,这些有效投资空间非常大。此外,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我国,财政状况较好,民间储蓄高,外汇储备多。利用好这些条件的话,我国维持在7.5%左右中高速增长轨道没有问题。  记者:中国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经济长期奇迹式增长获得普遍关注,但近期唱衰中国的声音再次浮现,您怎么看?  林毅夫:近期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大部分观点认为是中国体制机制的内在原因造成的,而改革体制机制又很难,因此认为增

4、长不可持续。唱衰中国的声音和中国崩溃论一直都有,主要是因为中国一直未按西方主流理论去进行改革。我们确实有很多问题,但唱衰论调没有看清增长放缓的原因是内生的还是外生的。我近期参加的很多国际会议,许多人说中国经济放缓是体制机制问题。但为什么在我们经济放缓的同时,许多发展中国家包括和我们同样发展程度的国家如印度和巴西,以及东亚那些表现很好的新兴高收入经济体,增速也在放缓?而且放缓程度比我们还大。因此,这种同步放缓一定是有共同的外因。所以,不能简单地根据发达国家或国际机构的说法跳舞,发达国家品评我们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知道我们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做的结果如何。  2008年开始中

5、国有20年高增长潜力  记者:您对未来中国发展潜力有何具体看法?  林毅夫:从新结构经济学角度看,相信中国从2008年起还有20年高速增长潜力。潜力在于与发达国家技术、产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差距所决定的巨大后发优势。利用好这一优势,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速度会比发达国家快很多,相应的投入和风险也都小于发达国家。目前,有两种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增速将放缓。一种认为东亚奇迹不过就是20年,中国已高速增长35年,放慢是必然的。另一种认为人均GDP达到11000美元(按1990年G-K国际元)的时候,增速就会放缓。我们将很快达到这个水平,所以必然会放缓。但这些说法并不准确。衡量一个国家

6、后发优势的标准是人均收入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因为人均收入代表平均劳动生产率、平均技术水平和平均产业附加值水平。  按照购买力评价计算,2008年我国人均收入水平是美国的21%,相当于日本在1951年、新加坡1967年与美国的差距。这些经济体分别在那些年份后,利用后发优势实现20年左右8%-9%的增长。所以,中国从2008年开始也应有20年左右高速增长潜力。  记者:双轨制在中国以往发展进程中曾起过重要作用,也被认为是目前发展的制约。回顾中国经济以往35年发展史,您对这一转型路径有什么看法?  林毅夫:转型中国家一定有制度扭曲。对比标准模型来看,这些扭曲必然带来效率损失。但改革必

7、须从实际出发,条件成熟时才可以改,而且必须改。我向来反对简单地拿发达国家经验、体制以及盛行理论作为标杆,来衡量发展中国家的情形。当年,围绕国企改革问题,我与国内外许多学者进行过争论。当时的主流看法是,因为这些企业是国企,所以才给予保护补贴。但我认为保护补贴的原因是它们没有自生能力,却因就业或国防安全的考虑,而必须存在。倘若这种背景下将没有自生能力的企业私有化,必须给他们更多补贴。因为没有自生能力的企业在国有时,员工都是国家雇员,顶多只能多吃,多拿就是犯法,这就对补贴有一定限制。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