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与外、大与小、凹与凸——城市形态与规划随想

内与外、大与小、凹与凸——城市形态与规划随想

ID:24659126

大小:63.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1-15

内与外、大与小、凹与凸——城市形态与规划随想_第1页
内与外、大与小、凹与凸——城市形态与规划随想_第2页
内与外、大与小、凹与凸——城市形态与规划随想_第3页
内与外、大与小、凹与凸——城市形态与规划随想_第4页
内与外、大与小、凹与凸——城市形态与规划随想_第5页
资源描述:

《内与外、大与小、凹与凸——城市形态与规划随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内与外、大与小、凹与凸——城市形态与规划随想 1、内与外  二次大战前北美城市的中心区是工商与民居混在一起的。中心以外多是以民居为主、间杂些商业和服务行业,此外还有工业区、仓库区和批发商业区等。在中心区内,高尚住宅、贫民窟和中产阶级的住所互为比邻。中心区以外住的大多是中产阶级。只有有钱人才住得起郊区。  二次大战后,人口激增,城市向外扩散。市中心改建、兴建新的办公大楼、旅馆商场、娱乐场所等。破旧的贫民窟变为高层公寓,但住的仍是贫民。未改建的旧区变成藏污纳垢的犯罪黑点或成为无业游民和贫苦大众的住所。市中心区日间繁荣,夜间是危险地带和无人

2、地带。中产阶级搬到近郊区。他们白天到市中心区工作,晚上回近郊住所睡觉,有时也到中心区去购物或娱乐。于是近郊就成为大都会城市的“宿舍区”,单调而沉闷。  随着城市大都会化,范围越来越大,每天上下班往返费时越来越多,路上交通也越来越拥塞。雇主们为了提高工人的效率,商场老板为了方便顾客,索性把办公大楼、商场和工厂搬进工人和顾客住的郊区去。郊区开始出现“新城市”。工作、购物和娱乐由从前的市中心转移到新城市的中心。  “边沿城市”(edgecity)这个名词是美国华盛顿邮报专题报道员乔尔。加诺(JoelCarreau)经过多年采访、研究,在19

3、91年出版以此命名的书而得来的。这本书基本上是反规划的,很有影响力。加诺(Carreau)认为边沿城市是现代经济和社会中最自然不过的现象,教条式的规划只能妨碍和窒息这种自然发展。他从边沿城市研究中发现很多“定律”。都是反映了北美洲特殊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尤其是小汽车的使用),虽然不一定适用于中国,但很有参考和启发作用。  他的边沿城市物。于是,他就会到停车场开车过去。但是,他一上了车就不一定会留在这个购物中心。他可能会开回家去或到其它中心去。  b、停车处与购物中心最近出入口处距离不超过90m.  c、如果在设计上尽量限制小汽车的使

4、用,方便步行,那么也许能把步行极限提高到450m,但因此也可能会吓走顾客。  (3)一个已成形的边沿城市的增长量应有85%来自已设在该边沿城市内的企业和公司。  (4)美国人上下楼最多是一层,甚至完全不上下。这个定律有以下几条附律:  a、如果购物中心是三顿等大城市。对它们的物质环境也颇为熟悉,也有些亲切感。但对它们的人际环境就有些戒心,肯定不会在街上与不认识的人打招呼。当然,我们不应把“小城风光”浪漫化。无论大城小镇甚至小乡村,凡是聚居之地,凡是人与人的接触,很难避免有纠纷和矛盾。但我相信纠纷和矛盾的性质和其尖锐程度与城市的大小有密

5、切关系。  不要轻看那几声“早上好”,那几分钟漫步。这象征着人际关系的安详及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和谐,是高度的精神文明。人是很奇怪的动物,既要刺激、热闹和变化,也要安全、稳定和熟悉。百多年来,城市学家都在探索这些因素的理想组合。远有霍华德的花园城市,近有加诺的边沿城市。我认为城市都会化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仍可以在大都会里创造有个性、合理规模的“小城市”。花园城市有被重新考虑的价值。  霍华德的花园城市是工人阶级以合资、合作方式购买土地,在大都会外围创造一个个自立的理想生活与生产环境。花园城市占地6010英亩(约2400ha),半径

6、两哩(3km)不到。市区部分是1000英亩(约400ha),3/4哩(1.2km)半径。外围5000英亩(约2000ha)是大人口计算,花园城市是个步行的城市。从外围到中心步行需时45分钟(3km)。相对来说,边沿城市是车的城市(15分钟车程,25万人口),是现代北美大都会的特色,反映了资本主义自由竞争下城市与其腹地的解体。  中国城市都会化是很难避免的。在这个过程中,花园城市虽是种理想,在今天的人口压力和经济情况下是不可能发生的。而边沿城市是极有可能产生的,但它的影响与后果很不理想。这两个出自西方社会的方向反映出一个真理——当城市化

7、达到大都会程度时,就会出现分化的现象。我们可称之为“大都会的小城化”。霍华德的花园城市理想当然是主观的,但不是无稽的。花园城市的概念得到高度的赞同(虽然没有什么实质的赞助),证明他的观察和建议确实是抓住了问题的症结。边沿城市是客观的事实,无形的经济规律与人类心态透过工商企业老板和开发商人选择到何处做生意、建大楼和进行开发以及千百万市民选择到什么地方住,什么地方玩,什么地方买东西,孵育出一个个在大都会外围的新城市。  无论从主观或客观上看,大都会的“小城化”有两个条件:45分钟的半径和有个性的中心。花园城市和边沿城市都满足这两个条件,但

8、方式不同。边沿城市是车的城市——45分钟车程,核心是巨形的购物中心和商业大楼,服务范围是25万人,它不是规划出来的,完全是商业社会的产品——为老板们制造最好的赚钱机会。核心区外面的路网又宽又快,尽量方便车行,藉此扩大市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