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室里的故事.doc

科学室里的故事.doc

ID:24669512

大小:61.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6

科学室里的故事.doc_第1页
科学室里的故事.doc_第2页
科学室里的故事.doc_第3页
科学室里的故事.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科学室里的故事.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科学室里的故事余建文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一一莫言陶行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生活教育理论,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与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于屮国乡村教育事业,与他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方学校和社会大学等工作经历分不开的。到现在,我们都还能清晰地记得他的许多经典的教育故事,如拜人民为师的故事,稿费的故事,“新安旅行团”的故事,四颗糖的故事等。这些故事现在仍然带给我们许多深刻启示。在组织青年教师开展教学和教研时,我们发现一个倾向,即教学和教研不平衡,一重一轻、一硬一软、一实一虚。这也不难理解:打了上课铃,

2、就要进教室;布置了作业,就要批改;考完了试,分数就出来了,所谓的“好坏”就一目了然一一这就是重、这就是硬、这就是实。至于教学研究,什么案例啊、论文啊、课题啊,不急,也不是眼前的事,这也成了他们的一个短板、一个弱项。虽说现在的青年教师都是本科生、研宂生或者还是博士生,但怎么样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实践有效地紧密结合在一起,他们并不在行,他们急需找到连接二者的“脚手架”。几经周折,我们找到了一个突破口一一写科学室里的故事。一、写好科学室里的故事:找到鼓楼区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蹊径小学的科学课深受学生喜爱,科学室里总会发生许多这样那样的故事。科学室里的故事,与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紧密相关,

3、关注的是教师日常教育生活的点滴感受,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撰写科学室里的故事对老师来说难度相对不大,更容易被他们所接受。早在几年前,我们鼓楼区就组织老师们参加“发生在科学室里的故事”征文比赛,促使老师们细观察、多动脑、勤动笔一一对某个教学环节有了深入的思考,写不故事;组织了一次学生喜爱的科学活动,写下故事;参加了一次很有意义的教研,深受启发,写下故事;拖着疲惫的身子,伏在案前,想想充实的一天,不吐不快,写下故事这些故事与课例研究、专题研讨比,有鲜明的特色:真实性。科学室里的故事,是已经发生的或者正在发生的教育事件,这些事件是真实发生的,有情节、有意义的相对完整的事件。这是最真实、

4、最生动、最朴素的第一手资料,能为后续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主动性。在写故事的过程屮,教师既是叙述故事的人,也是故事的参与者,与事件紧密相关且素材丰富,有着写故事的热情。思考性。通过写故事,可以把教师带入发现、反思的生活中去,故事内容来源于教育生活,让教育回归生活木身,有利于教师对科学室内外发生的故事进行反思,积累教育策略,领悟教育力量,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促进教育科研能力的提尚。二、写好科学室里的故事:做到“三个关注”,力争“三个回到写科学室里的故事,就是想请老师们用手中的笔,把最动人、最美妙、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瞬间记录下来,与更多人分享。1.关注现场,回到田野科学室往小Y说,首先

5、是一个场所,是上科学课的地方,是师生一起学科学的地方;科学室往大了说,是科学发生的地方,是学生与科学相遇的地方。写科学室里发生的故事,其实是引导教师关注科学学习现场,回到儿童学习科学的活泼田野中,保持一颗科学的心。宋蔷老师的《泡泡“大作战”》一文,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在课堂以外仍满怀爱心、关注学生的科学老师。一场关于泡泡形状的争吵,一次有趣的探究活动,孩子们自己主持、分工、汇报、展示,有模有样,最终揭开了立体“泡泡”的秘密。宋老师把科学的学习置于课堂以外更广阔的空间中,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呵护他们的探究欲,引导孩子用惊奇的眼睛去探索丰富多彩的世界,懂得我们牛.活在奇妙的大自然里,科学就在自

6、己的身边。贾文萍老师的《“家庭实验室”社团成长记》,向我们讲述了她开设“家庭实验室”社团的成长历程。她从上课内容到组织管理,从实验材料到奖励方式,一点点改进,一寸寸积累,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科学探宄的魅力。她将“家庭实验室”不断“升级”,让孩子们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不断丰富孩子们的眼界和科学素养。这个过程中,老师调动了孩子们的热情,也收获了满满的幸福。2.关注学生,回到儿j回到现场本身并不是目的,更重耍的是为了关注现场中的人一一学生。每个科学老师都知道关注学牛.的重要性,但是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当我们鼓励教师认真地撰写科学室里的故事吋,其实是给老师一个走近学生、关注学

7、生的机会,根本上是为了回到儿童。张晨老师写的《送给孩子们的礼物》,真实地记录了她为孩子们准备科学学科礼物的点点滴滴。时代不同了,当下的教育,应当是基于儿童的学,了解儿童的学,为儿童设计更喜爱的接受方式。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充满灵性与生命的儿童。学会从儿童的视角來反思我们的教学,这会给教师带來更多发展的空间与机会。杨一林老师的《我家阳台上的“鸟邻居”》,记录了一只乌鸫鸟在阳台上筑巢及与杨老师的难得邂逅。杨老师是一名科学老师,对学科的敏感使他开始观察、记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