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面瘫30例临床疗效观察

针灸治疗面瘫30例临床疗效观察

ID:24676987

大小:61.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4

针灸治疗面瘫30例临床疗效观察_第1页
针灸治疗面瘫30例临床疗效观察_第2页
针灸治疗面瘫30例临床疗效观察_第3页
针灸治疗面瘫30例临床疗效观察_第4页
资源描述:

《针灸治疗面瘫30例临床疗效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针灸治疗面瘫30例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针灸对治疗面瘫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共有60名患者被随机地分为两组,把30例患者作为局部针灸治疗作为治疗组进行治疗;把另外30名患者作为对照组,并对患者进行西医治疗。结果:对治疗组统计得到的治疗效果为92.5%,对对照组的统计结果总的疗效结果为68.2%。依据对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观察统计得治疗组比对照组疗效好。对两组的对照比对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诊断标准。诊断标准参照《中华针灸临床诊疗规范》[2]中周围面神经炎的诊断标准,①发病突然;②口角低并向健侧牵引、患侧鼻唇沟变浅或变平;③眼睑不能闭合伴有流泪,患侧眼裂变大,不能皱

2、眉,额纹消失;④乳突部疼痛,有味觉障碍,外耳道和耳廓部的感觉出现障碍或出现淹疹等。⑤除外伤、肿瘤病变等其他原因的继发性周围性面神经炎,均单侧起病。2治疗方法2.1治疗组。2.1.1取穴。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取穴以手、足阳明经穴和足少阳经穴为主,常固定使用地仓、颊车、翳风、太冲、风池、合谷六穴。重点在麻痹部位取穴,配合远部取穴,目的在于疏通阳明、少阳经脉,祛风散寒清热,调和气血,使筋肉得儒润温煦,则面瘫自可痊愈。若目不能合加阳白、攒竹或申脉、照海;鼻唇沟平坦加迎香、禾令;鼻中沟歪斜加水沟;唇沟歪斜加承浆;舌麻味觉减遐加廉泉;面部板滞加四白、巨令。2.1.2针刺手法。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在穴位定

3、位准确的基础上,针刺方法也相当重要。病程之初宜浅刺,采用平补泄手法,只要一得气,即应停止行针;1周后可以平刺透穴或斜透刺,如地仓和颊车互相透刺;阳白向鱼腰透刺;攒竹透向晴明;迎香透向四白;人中透向地仓;承浆透地仓等。风池、合谷等穴的针刺则按常规操作。2.1.3电针。另外,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理想。选取面部穴位针刺后,通电穴位不宜过多,通常选取两个穴位通电,如地仓跟颊车。如果病程后期遗留部分症状和体征,所取穴位则作相应变化,主要取病变局部的二个穴位。电量以患者感到舒适,瘫痪肌肉出现收缩现象为宜。电针每次20-30分钟,每天1次,7天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2.2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皮质类

4、固醇药物、营养神经药物及补充B族维生素类药物治疗,泼尼松每天30mg,连服5天,在7〜10天后逐渐减量,口服甲钴胺每日3次,0.5mg/次及口服维生素BI、B6,每天3次,10mg/次,有病毒感染的患者加服抗病毒药物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每天5次,0.2g/次,连用7〜10天。3疗效观察3.1疗效标准。(1)痊愈。治疗后没有临床症状和主观感觉正常者,其他面肌功能得以恢复。(2)显效。治疗后面部正常,没有不适感,做皱眉、闭目、鼓腮、示齿等动作时稍微不对称者。(3)有效。患者的症状有好转,嘴角歪斜的情况减轻,鼻子和嘴唇之间的沟稍微有一点恢复,两眼之间的裂缝变小,患者的额纹恢复了一些。(4)好转。患

5、者的症状只有一点点好转,嘴角歪斜的情况只有一点点减轻,鼻子和嘴唇之间的沟恢复不明显,两眼之间的缝有一点变小,患者的额头的皱纹恢复不明显。(5)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无变化者。3.2治疗结果。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效果见表。4讨论周围面神经炎发病急,其发病原因是耳部或面部的一侧长时间受寒或病毒(如腮腺病毒及疱疹病毒等)感染引起局部神经的缺血、血管痉挛、神经水肿及不同程度的变性,出现面部表情肌瘫痪。通过针炙刺激相应的穴位后,可使患者患处面神经兴奋,从而增强了肌肤的收缩,促进肌肤的新陈代谢,加速了患处的血液循环,有利于患处神经功能的恢复。口服祛风通络止痛汤,有利于提高疗效,缩短病程,让患者病变组织尽早得

6、到修复。从本组观察数据可以看出,对照组的治疗时间要比治疗组长,相比对照组与治疗组的疗效,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差异具有可比性。因此,在面瘫的治疗过程中,针灸起了很大的作用。这60例患者中,有9例的治疗是无效的。有4例患者有Hunt综合征,这表明患者患病的位置在膝状神经节或以上,有5例患者在由面瘫的症状的同时,在病侧有三分之二的味觉障碍,这说明患病位置在面神经以上。这9例患者的治疗效果都不好,病位也非常高,但是因为在初级,病人没有在患病部分进行诱发肌电位,所以对于病位高低情况与患者神经受损的程度,都很难判断。根据以上的治疗经验,伴随同一边舌头有三分之二味觉障碍或者带有Hunt综合症,治疗过程要过长,

7、也没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参考文献[1]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2]杜元灏,石学敏.中华针灸临床诊疗规范[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33-4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