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论析高职教育的就业导向

历史地论析高职教育的就业导向

ID:24713802

大小:66.12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1-16

历史地论析高职教育的就业导向_第1页
历史地论析高职教育的就业导向_第2页
历史地论析高职教育的就业导向_第3页
历史地论析高职教育的就业导向_第4页
历史地论析高职教育的就业导向_第5页
资源描述:

《历史地论析高职教育的就业导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历史地论析高职教育的就业导向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创业;理想;现实论文摘要:在当前社会转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转折时期,高职教育及其就业导向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因此,要通过历史地审视大学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与协调,为我们提供一个新的分析范式。而且,高职教育要通过教学与科研的并行发展,积极应对“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新型就业战略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以平均近10%的GDP增幅高速增长实现总量扩张之后,开始全面步人稳步提升人均GDP水平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阶段。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提升的执政理念的转变,这对于教育的内涵提升,提出了更高和更迫切

2、的要求;作为教育中与经济运行联系最紧密的部分,职业教育以及其中的较高层次一高职教育,如何积极应对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型,是一个哑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一、大学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与协调:高职教育就业导向考察的历史坐标大学自中世纪诞生以来,就一直徘徊于理想与现实之间。可以说,大学的千年发展史,就是一部继承和变革的交互作用史,是大学理想与社会现实不断冲突与协调的历史。在19世纪这个大学理想的鼎盛时期,大学在“象牙塔”内得以充分发展其理想,她的理智、纯粹科学和自由的精神影响至今。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经典的大学理想的式微,大学开始走出“象牙塔”

3、。20世纪中叶以后,告别了“象牙塔”生活的大学,她的理想、她与社会的关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大学的目的也有了根本的改变一不单单是增加了服务社会的新职能,而且是大学生存方式和理念的转变:人才培养的目的己从追求人的完善的终极目标转变到满足社会要求的现实需要,科研也从对纯粹知识的探求转变到对应用知识的更多关注。回到现实,正是大学整个社会理想和观念变化的缩影。大学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与协调更直接体现于对大学根本问题的看法,即大学“应该做什么”、“为什么教”、“教什么”。大学“应该做什么”的问题,实质是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活动的冲突与协调问题。这三项活动

4、是渐次产生的。教学活动出现最早,科研活动和社会服务活动则分别出现于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就矛盾与冲突而言,教学与科研最为尖锐。一方面,在大学的理想大厦构建中,无论是从人的完善还是知识的发展来看,两者是能够结合的,因为具有高深学问的教学本身就带有研究的性质,同时也就完善了人格。但两者既有包容又逐渐受到大学与社会关系变化的巨大影响。面对社会愈益频繁而强烈的诉求,大学就具有了更多的实用价值和功利性,从而扮演了更多和更重要的社会角色;而社会要求的强化又加速了大学向社会的靠拢:培养人本身的教学和为培养人本身的教学服务的研宄以及纯粹科学渐受冷落,而能够

5、直接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科研大受重视,社会服务型研究受到青睐。科研在大学的独立以及科研的分化一纯粹的研究与应用的研究或社会服务型研究开始分立。这种分立固然是其自身发展的要求,但更是近代工业革命的巨大力量使然。精神的东西一旦化作为物质的力量,对社会的深刻影响往往难以逆转。大学“为什么教”的问题,则是大学应该培养人的理性、个性而促进个体的发展,还是培养人在社会上的生存技能而为个体的谋生做准备的两难问题。尽管学校和社会各有倾向,但在实践中,这一问题往往以学校的理想与社会需要的对接这种妥协和折中的方式体现出来。其主要表现就是自由教育与专业教育及其差异。

6、大学的主要追求是自由教育,而社会的主要追求是专业教育。自由教育思想源于古希腊一罗马时代,盛行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专业教育则催生于知识的专门化和学科的分化。由于民主政治的进步以及科学向技术的发展,贵族教育向平民教育转变、研宄向应用转变。“两个转变”产生了对高级专门人才的更多需求。19世纪后半叶以后,专门教育及职业教育开始逐步渗入到大学。对于受教个体而言,自由教育彰显精神发展需要,具有非实用性;而专业教育则体现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实用性。两者具有价值差异性。不过,专业教育的过度发展又会不断呈现其弊端,集中表现为专业知识的过时和专业技能训练的不足,这

7、是仅为职业做准备的狭隘性。于是,“现代版”的自由教育即传承并与时俱进的通识教育,就应运而生。其实,通识教育并不排斥专门知识,但强调立足专门知识发展精神,强调人作为社会公民的综合素质。因此,通识教育既是专业教育的延续,或者说是建立在学科分化基础上的广博教育,又是自由教育的现代再现。大学“教什么”的问题,又来自科学与人文的冲突与协调。科学与人文的冲突始于19世纪,科学的迅猛发展形成了知识的科学化和人的工具化,从而造成了人文的缺失。20世纪中期以后,人们在反思中又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人文精神实际就是人在社会发展中的尊严、人格和价值,自由、全面、和谐是

8、其核心,它蕴含在大学的理想之中。而基于通识教育的专门教育之所以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是因为在专业领域以外,学生有机会进人到更广阔的科学与人文视野,正是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