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指的研究概述

回指的研究概述

ID:24723130

大小:10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4

回指的研究概述_第1页
回指的研究概述_第2页
回指的研究概述_第3页
回指的研究概述_第4页
资源描述:

《回指的研究概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回指的研究概述  摘要:回指现象不仅存在于句子内部,还普遍存在于句子之间;不仅由句法因素控制,还由诸如语用、认知等非句法因素控制,因此回指消解始终是自然语言处理中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首先对回指概念的范畴进行界定,随后探讨回指的分类,及对语篇回指研究方法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语言回指现象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回指;回指的分类;回指的研究  作者简介:尚云鹤,女,哈尔滨师范大学讲师,硕士。从事英语语言学、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学研究  [基金项目]论文为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深层回指的语篇表述理论消解失效问题及

2、其解决研究”(11BYY113)阶段性成果  一、回指的概念及特征  1.回指的概念  广义上讲,在一个语篇中,我们初次提到一个人、事物或事件之后,会在后面的行文中第二次、第三次重复提到这个人、事物或事件。这种“重复提到”就是回指。首次被提及的人、事物或事件在记忆中以一种概念实体的形式存在,并成为后面回指语的指称对象,称为先行概念。第一次提到这个概念实体所用的词或短语叫“先行词”。回指语就是语篇中重复提到先行概念所用的词或短语。  2.回指的特征4  通过对回指现象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重复”是回指的一个重要特征。而语篇的连贯性的重要体

3、现之一就是语篇中概念实体的重复出现,因此,回指是实现语篇连贯性的重要手段。回指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回指语意义的模糊性。其模糊性即在语篇中重复提到某个人、事物或事件时,由于语言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依赖常识和推理,人们经常使用相对于先行词来说比较简略的形式。  二、回指的分类  回指的分类可以是多角度的,如可以按回指词语的形式结构特征分类,也可以按回指词语的句法功能分类,还可以按回指词语与其先行词之间的概念关系来分类。  1.许余龙,(2004,3)按照先行词的句法特征将回指分为名词性回指,包括名词回指和名词短语回指两个亚类;形容词性回

4、指;副词性回指;句子性回指,包括小句回指和语段回指。  2.以Cornish(1986)、Chu(1998)等为代表的学者把回指语与其先行词之间的关系作为分类标准。这种关系往往既包括形式上的又包括意义上的关系。  3.可及性理论对回指语的分类主要是依据回指语本身的形式结构特征来进行的。比如Ariel(1988)就把回指语分为高、中、低三种可及性的标示语,分别对应代词、指示词语、专有名词和有定描述语。可及性理论的这种分类方法忽略了一个问题,即在形式上属于上述回指语的词语在功能上并不一定是回指语。  三、语篇回指研究综述4  1.形式句法

5、对回指的研究  Langacker(1969)、Chomsky(1981)运用生成句法相关理论,根据语言成分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研究共指的实现过程并加以解释。Chomsky(1981)利用约束理论试图为句子内部回指找到一套解释性原则。他的研究主要涉及三类指称现象:指称语、照应语和代词。他的回指研究是以纯句法的范畴系统为基础,但是句法分析有一定的局限性,脱离了语义、语用等因素,从而无法很好的解释很多语言现象。  2.新格莱斯主义对回指的研究  承认回指理解过程中的语用和认知因素是回指研究的一大进步。Levinson(1987,2000)

6、从语用角度出发,认为生成句法完全不考虑语义、语用等因素,对回指的研究过分形式化了,解释力不足。他认为,Chomsky使用约束原则解释的关于回指的句法现象,只是语法化后沉淀下来的语用现象。他基于Grace的合作原则,提出了Q-原则(Quantityprinciple)、I-原则(Informativenessprinciple)和M-原则(Mannerprinciple)。事实证明,这些语用原则对回指的解释力更强。Huang(1991,2000)将回指分为五类:指称性回指、变元约束回指、E-类代词回指、惰性代词回指、搭桥互参回指,在Le

7、vinson的研究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条件,进一步增强了语用理论对回指现象的解释力。  3.可及性理论4  可及性理论认为,回指语之间的形式差异与所指对象在心理空间的远近距离呈对应关系,并以此为出发点尝试对回指语的差异问题和解读问题给予比较系统的回答。Ariel(1988)认为回指语所指的对象实体在心理空间中存在着可及度的差异:由于它们在记忆中被激活的程度不同,其在心理空间中的显著度也不同,因此提取这些先行概念需要付出的努力程度也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讲,回指语之间的形式差异正是这种可及度差异的反映,因而回指语实际上可被看作不同可及度的标识。

8、她进一步将可及性标示语分三大类:  1)专有名词和有定描述语是低可及性标示语,  2)指示词语是中可及性标示语,  3)代词及其零形式是高可及性标示语。  指称词语遵循如下三个编码原则标示可及性的高低:1)信息量,即一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