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语文教学的艺术殿堂

走进语文教学的艺术殿堂

ID:24743768

大小:52.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14

走进语文教学的艺术殿堂_第1页
走进语文教学的艺术殿堂_第2页
走进语文教学的艺术殿堂_第3页
走进语文教学的艺术殿堂_第4页
走进语文教学的艺术殿堂_第5页
资源描述:

《走进语文教学的艺术殿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走进语文教学的艺术殿堂走进语文教学的艺术殿堂王红,上海市七宝中学我的一点教学经验大多源于一个个鲜活的师生故事。每一个故事的发生都让我明白:语文是语言的艺术,教学是对人的艺术,语文教学更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记得有一次,我在批阅作文时,发现了一位男生的作文流露出些才气。于是在作文讲评课上,我点名让这位男生上讲台朗读。然而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这位男生有轻微口吃的毛病,即使平时也不愿多与人交谈,此时更是手足无措、面红耳赤。我看看他忸怩地挪步上讲台,我开始后悔了,甚至有些自责。他越不自在,讲话就越发紧张。一张口,便卡住

2、了。台下终于哄笑起来。男生深深地低下头,手不断地摆弄着衣角。我止住学生,可男生再也不开口了。台下的同学们紧紧注视着他,课堂里死寂一片。沉默中,我突然从后悔自责中省悟:初为人师的我不是也有过临场时的恐惧和冷场时手足无措的尴尬吗?然而是自信战胜了这一切。有时候,一次小小的成功能够激活一个人潜在的巨大的自信,可一次难忘的失败也往往可以摧毁一个人仅有的一点自信。眼前的这一个男孩难道会陷入后一种情形吗?不,绝不能。我终于微笑着开口了:“既然他不太习惯在众目睽睽之下说话,那索性我们大家都趴在桌上,不看,只用耳朵听吧!”我带

3、头走到教室后,背对讲台站定,同学们也纷纷趴下头来。终于,我的背后传来了轻轻的羞怯的声音。那的确是篇好作文,写的是他和父亲间的故事。因为动情的缘故,我听到他的声音渐渐响了起来,停顿也不多了,有的地方甚至可以说是声情并茂了,我知道他已渐渐进入状态,涌上心头的阵阵窃喜使我禁不住悄悄回头看看他。我竟然发现台下早已经有不少同学抬起头、默默地、赞许地注视着他。朗读结束后,教室里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我知道这掌声不仅仅只是给予这篇作文的。我仿佛已看到了这位男生长大后,在大学的演讲台上慷慨激昂、挥洒自如;也看到了他在家中客厅里与

4、朋友们神聊胡侃、谈吐自如;我甚至可以看到了他在咖啡厅里正同自己心爱的女孩絮絮耳语。我心里涌起一阵感动。我相信这堂课对于他的意义。我总在想:语文教学绝不仅仅靠嘴和粉笔,它更需要你用心去感受、去捕捉,用情感去灌溉、去融合,奇迹往往诞生于其中。我还在想: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也绝不仅仅是看书写字,它更应是贯穿于学生全部生活中的生存能力的培养和对事物审美鉴赏能力的塑造。我一直在想:要让我的学生成为一个个能够溶入社会、并能够在此中展现个人魅力的高素质的人。又有一次语文课上,我正在讲解《荷塘月色》中历来被奉为通感手法经典之作的

5、那一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句话中朱自清先生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把本来是嗅觉的清香,大胆新奇地比作了听觉感受的歌声,充分表现了荷香的似有若无、丝丝缕缕、断断续续,达到了通常修辞手法所无法达到的效果……”当我滔滔不绝、如数家珍地讲解完一段后,一位学生举手,试探着说:“老师,我觉得朱自清把荷香比作歌声似乎并不最好,文章通篇的意境都极为宁谧,除了之外,没有第二个人,如果用‘歌声’有点儿破坏整体效果,照我看来,改成‘笛声’更好,既无人声掺杂,也符合当时的意境。”听罢学生的话,我不

6、禁为之一震,这一句通感多少年来被无数人奉之为经典,从未有过疑问,一个高一的学生竟会对此提出异议——或许也只有一个高一的学生才敢提出这样的一个异议。这是我在备课中根本无法预见的,我突然意识到这是一个启迪学生思维的良机,于是我在愣了几秒钟之后,先表扬了那个学生的“独特发现”,然后推翻了原先准备好讲解“通感”的教案,当即决定让学生来唱主角:改写这句经典名句。同学们一下子变得兴奋起来,经过斟酌、品味、比较,不断地推举出大家公认的佳句来。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天外飘来的悠远的钟声似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7、,仿佛摇篮边母亲轻轻地抚拍似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蒙娜丽莎嘴角的绵绵微笑似的”等等,思如泉涌,直到下课铃声响起也无法停止。回到办公室,我捧着同学们改写的“名句”激动不已。我庆幸那个学生的“突发奇想”,使我没有埋没他们如此精采、巧妙的创造力;我更庆幸自己的随机应变,使我捕捉并利用了他的“突发奇想”。事实证明,学生的许多发现是极具发散性和创造性的,而这种发散性、创造性正是学生身上所体现的最为可贵的思维方式。尊重学生的这些发现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也时教师最应具备的教学素养。正当外界对语文教学提出

8、各种非议和责难时,我却清醒地提醒自己:语文课并不是枯燥乏味的,相反它具有数理化所不具备的审美性和情趣性。用艺术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语文的蕴藉之美、体尝语文的探求之味、享受语文的发现之乐,那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所在。还有一次,我上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背影》。为了让同学们在朴实的文字和一幅看似平淡的生活画面中切实感受到对亲情的刻骨铭心的体会和理解,在课前,我查阅了大量的背景资料,并准备让学生在课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