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鼓胀(精)

中医内科学——鼓胀(精)

ID:24746693

大小:497.50 KB

页数:51页

时间:2018-11-15

中医内科学——鼓胀(精)_第1页
中医内科学——鼓胀(精)_第2页
中医内科学——鼓胀(精)_第3页
中医内科学——鼓胀(精)_第4页
中医内科学——鼓胀(精)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医内科学——鼓胀(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鼓胀广州中医药大学周福生鼓胀一、概述·定义:鼓胀系因肝脾受伤,疏泄运化失常,气血交阻致水气内停,以腹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病机:肝脾肾功能失常,气血交阻,概水气内停于腹中。括临床特征:腹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病位:肝(与脾肾密切相关)·源流1、《内经》对其病名、症状、方药预后等均有较详细的论述。《灵枢·水胀篇》说:“鼓胀何如……,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素问·腹中论》还设“鸡矢醴”治疗鼓胀,是治疗鼓胀最早的方剂。·源流2、汉·张仲

2、景《金匮要略》没有“鼓胀”病名,相当于其所述的肝水、脾水、肾水的范畴.《金匮水气篇》称“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若重,津液微不生,但若少气,小便难”,“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这些论述(肝脾肾功能失调)奠定了后世鼓胀病机学基础。·源流3、晋·葛洪首次提出放腹水的治法,至今是临床治疗鼓胀的一个重要的治标方法。4、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明确提出鼓胀的病因与寄生虫有关。指出沼泽地带水中有“水毒”等结聚于内,可致腹内生虫而成“水蛊”

3、。5、金元时期对本病的认识有了很大进展。李东垣《兰室秘藏》提出鼓胀“皆由脾胃之气虚弱,不能运化精微而制水谷,聚而不散而成胀满。”“胃中寒则胀满,或藏寒生满病,以治寒胀,中满分消汤主之。”·源流朱丹溪认为本病病机是湿热相生,隧道壅塞之故。《格致余论·鼓胀论》中指出:“七情内伤,六淫外侵,饮食不节…脾胃不能运化,…清浊相混,隧道壅塞,郁而为热,热留为湿,湿热相生,遂成胀满。”·源流6、明清基本确立了鼓胀的病机为气血水互结的本虚标实的病理观,至今指导着临床实践。如喻嘉言在《医门法律·胀病论》提出本病病机是

4、“水裹、气结、血凝”。治法上灵活多样,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如张景岳认为“逐水利水之剂,但察其果系实邪,则此等之法,诚不可废。但必须审证的确,用当详审慎也。”·源流《医学入门·鼓胀》指出“治胀必补中行湿,兼以消积,更断盐酱。”这些治法至今仍有效地指导临床。历代医家对本病的防治十分重视,把它列为“风、痨、鼓、膈”四大顽症之一。·源流小结1、内经对鼓胀病名、症状、理法方药的认识2、历代医家对鼓胀病机和治法的观点虚寒论湿热论水裹气结血凝说治法观点·范畴西医学的肝硬化、腹腔内肿瘤、结核性腹膜炎等形成腹水时可参照

5、本篇进行辨证施治。二、证候特征1、临床特征:腹胀大如鼓二、证候特征1、临床特征: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二、证候特征2、兼证表现:四肢浮肿二、证候特征2、兼证表现:血痣二、证候特征2、兼证表现:血缕二、证候特征2、兼证表现:吐血衄血二、证候特征2、兼证表现:黄疸三、病因病机1、情志所伤情志抑郁—气机不利—血行不畅—脉络瘀阻+肝气郁结—横逆犯脾—脾失健运—水湿潴留日久不化痞塞中焦而成鼓胀2、酒食不节嗜酒过度-脾胃受伤-酒湿浊气-气机不利饮食不节-运化失职-蕴结中焦-波及肝肾气滞不畅气、血、水互结—遂成鼓胀血

6、行受阻3、劳欲过度劳欲过度-运化失司湿聚水生—而成鼓胀伤及脾肾-气化不行4、脾虚食积脾虚不运-水湿食积渐成鼓胀饮食积滞-交杂不化5、感染血吸虫感染血吸虫内伤肝脾,脉络瘀阻—升降失常,未能及时治疗清浊相混—渐成鼓胀6、黄疸、积聚失治黄疸失治—肝脾肾三脏俱病—气血凝滞,水饮内停—渐成鼓胀肝脾血瘀水湿停聚积聚失治而成鼓胀肾失气化气滞血瘀病机小节鼓胀病位:肝,与脾肾密切相关病机重点: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滞、瘀血、水饮互结于腹中。病机特点:本虚标实初、中期:肝郁脾虚,累及于肾——气、血、水互结;晚期:肝

7、脾肾耗伤虚火上炎或郁久化热,内扰心神,引动肝风——神昏、痉厥耗血、动血——出血四、诊断1、主症:腹部胀满,逐渐加剧,重则脉络暴露。2、兼症:纳呆,乏力,尿少,出血倾向。3、体征:腹胀大,面萎黄,黄疸,蜘蛛痣,肝掌。4、病史:黄疸,胁痛,酒食不节,虫毒感染,情志内伤。5、理化检查:肝功、生化、肿瘤标志物、腹部B超、食道钡剂造影、腹水穿刺、CT等有关检查。五、鉴别诊断1、水肿(见下图)2、积证鼓胀—腹部胀大,可见腹水,腹壁青筋暴露。积证—腹内结块,或胀或痛,腹部无明显胀大,无腹水,可诱鼓胀。3、痞满鼓胀

8、—可觉腹部胀满,且有腹部胀大,腹壁青筋暴露。痞满—自觉腹胀满而无胀急感,腹中无积聚之物。六、辨证论治辨证要点辨新久缓急辨虚实辨邪实气盛——腹胀大,叩之如鼓。血瘀——腹有积块疼痛,面颈皮肤有赤丝血缕。水盛——腹胀如鼓,按之如囊裹水。六、辨证论治治疗原则:攻补兼施虚则补之温补脾肾滋养肝肾实则泻之理气利水化瘀六、辨证论治分证论治1、气滞湿阻症状:腹部胀大,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或痛,食少纳呆,嗳气后稍减,或下肢微肿,苔白腻,脉弦细。鼓胀特点+肝郁湿阻症治法:疏肝解郁,除湿散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