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介入式报道的“负效应”

浅析介入式报道的“负效应”

ID:24775343

大小:51.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16

浅析介入式报道的“负效应”_第1页
浅析介入式报道的“负效应”_第2页
浅析介入式报道的“负效应”_第3页
浅析介入式报道的“负效应”_第4页
浅析介入式报道的“负效应”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介入式报道的“负效应”》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析介入式报道的“负效应”

2、第1内容显示中 一、什么是介入式报道?介入,即进入事件之中进行干预。介入式报道是指报道者对所报道的新闻事实表现出明显的主观参与意识,通过对某一新闻事件或问题进行报道,有意识地对事件的发展态势施以一定的影响,最终促进问题的解决,或达到某种效果而采用的新闻报道方式。①介入式报道作为一种报道方式,可以追溯到西方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黄色新闻浪潮盛行的时候。具有代表性的,是1898年《纽约日报》赫斯特对戈登索普谋杀案的报道。当时,一个名叫戈登索普的男子被人杀害并碎尸,肢体被扔在了不同的地方。赫斯特悬赏1000元,让记者去调查死者姓名,并派30名记

3、者去侦察包裹肢体的油布的来历和谁是买主。结果,最后发现凶手是死者的旧情妇和她的新情人。对这一富有刺激性的案情,《纽约日报》作了连续报道,在整个报道中,赫斯特不断地渲染紧张气氛,并一步一步将案情推向高潮。同时,报纸版面上还配有多幅木刻插图,加以烘托,以追求更大的刺激效果,成为当时极为轰动的独家新闻。②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那种对大众不负责任的导演新闻、制造新闻的“介入”事件的方式,已经遭到各国新闻界的摈弃。但是,通过新闻报道去影响事态发展方向的介入式报道,作为报道方式则被保留下来,并已成为当今新闻工在实践中常常采用的报道方式。我国新闻实践中经常采用这种报道方式的几个方面

4、有:媒体发起或参与的社会救援行动、媒体发起或参与的社会公益活动、舆论监督报道等。二、介入式报道产生的“负效应”。介入式报道作为一种新兴的报道方式,其创新精神、探索精神值得我们肯定。但介入式报道本身存在着一些负面影响,如容易导致记者权力的越位,主观倾向性严重,情绪化强烈,舆论监督介入司法活动导致“媒体审判”,违背法治原则,对法治有长期的潜在消解作用等。1、容易导致记者权力的越位。记者到底有哪些权力?除了《宪法》和其它相关法律的规定外,《中国新闻工道德准则》的规定比较具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遵守法律和纪律、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保

5、持廉洁奉公的作风、发扬团结协作精神、增进各国新闻界的友谊和合作。这些内容具有权利和义务一致性的特点。③《准则》中对记者权力的这些规定,目的就是为了保证记者能按照社会分工的要求和记者的社会责任要求,以自己的行动去推动社会的规范发展。即使社会不公存在,记者的价值也应该体现在通过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促使社会的其他纠借机制(包括自我纠借机制)消除这种不公。然而,记者在进行介入式报道时往往有借助新闻媒体的特殊作用而滥用新闻权力的情况,例如随意评判是非,不按法定程序实施新闻介入等。这不仅会导致新闻侵权现象的出现,而且也会干预其他部门工作的正常开展。这是一种非法的“越位”行为。新

6、闻媒体应该为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而鼓呼,这一点无庸置疑,而作为“时代的记录者”,新闻媒体又必须忠实于社会生活。它的职能在于真实、客观、公正地反映事实,媒体所提供的事实都应是独立于媒体之外发生的,它有选择事实,选择报道方式和报道时机的权力,却无权驾驭新闻事实、干预新闻事实。在新闻事件中媒体的介入就意味着事先采取行动,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事物发展规律的客观、自然进程,或利用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为我所用,这就极易走向驾驭事实、虚构现实或制造现实。媒体沉湎于所谓的“介入”,容易造成新闻界浮躁,急功近利的氛围;哗众取宠的种种“介入”极易把媒体自身的功能职责引向歧途,从而导致新闻从

7、业人员道德失范。此外,有一些越位的“介入”还在一定程度上触犯了法律。2、主观倾向性严重,情绪化强烈。从掌握的有关情况看,介入式报道的行为往往带有比较明显的非理性色彩。介入新闻事件的记者在处理一些问题时,往往不能听取各方意见,而是先入为主,偏听偏信,在具体报道时则激情有余而理智不足,乱下断语,充当评判法官,最终往往导致侵权。有的记者则喜欢用道德评判代替法律评判,以个人的好恶而不是以法律的标准来裁断是非,结果造成不良影响。例如,口碑甚好的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的记者在1996年4月1日报道一起打假案例时,就是因为一些记者不熟悉相关法律,用道德评判代替法律评判,结果在社会

8、上产生了消极影响,也受到了有关专家的严肃批评。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