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单元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阶段综合测评北师大版必修3

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单元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阶段综合测评北师大版必修3

ID:24818516

大小:111.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1-16

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单元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阶段综合测评北师大版必修3_第1页
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单元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阶段综合测评北师大版必修3_第2页
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单元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阶段综合测评北师大版必修3_第3页
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单元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阶段综合测评北师大版必修3_第4页
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单元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阶段综合测评北师大版必修3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单元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阶段综合测评北师大版必修3》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阶段综合测评(第一、二单元)(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论语》中孔子认为西周继承发展了夏、殷两代的制度,开创了辉煌的西周文明,因而十分推崇周制。三代文明对儒家思想的主要影响在于(  )【导学号:14322111】A.构建了信而好古的历史观B.塑造了敬天远神的天命观C.形成了尊卑有序的礼文化D.树立了修己安邦的责任感C [夏商周三代文化最大的特色即为宗法制度,宗法制度下,“礼仪”具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束力,调整人的行为关系,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孔子继承了西周的意识形态,

2、把它发展成一套礼乐文明,创立了儒家思想,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古代社会意识形态,因此C项说法符合题意。]2.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在“性恶”论的基础上建立的。他认为:人生而有各种欲望,性好利,因此人性恶,必须改造人性;通过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改造强化礼法。这说明当时(  )【导学号:14322112】A.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B.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C.荀子在继承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D.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A [材料信息反映出荀子主张社会的改造在于强化礼教和法制,即用儒家思想

3、和法家思想共同改造,说明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A项符合史实;B项出现在汉代以后,可以排除;法家的开创者不是荀子,C项错误;D项说法错误,战国时期儒法两派并无结盟的现象,可以排除。]3.“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他的这一思想主张(  )【导学号:14322113】A.糅合了法家的法治思想B.强调维护等级秩序的重要C.宣扬天理为万物的本原D.意在约束君主的政治行为D [题干的意思为统治者如果不勤政爱民,上天就会降灾难,以谴告他,如果不悔改就会出现怪异,如果

4、还不知道改,就会导致国家败亡,反映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故D项正确;法家思想体现不出,故A项错误;“维护等级秩序”表述错误,故B项错误;C项是宋明理学时期的内容,与董仲舒思想不符,错误。]4.《春秋繁露》中有关于“灾异”是“天谴”,帝王将兴有“美祥”、将亡有“妖孽”,治世与乱世有不同征兆与不同之气的内容。这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因果报应     B.天人合一C.君权神授D.天人感应D [因果报应是佛教的思想主张,《春秋繁露》是儒学家董仲舒的作品,A项错误;“天人合一”强调天和人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与材料无关,B项错误;“君

5、权神授”旨在强调君主的权威,与材料中的“妖孽”不相符,C项错误;“天人感应”指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与材料中“帝王将兴有‘美祥’、将亡有‘妖孽’”相吻合,D项正确。]5.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导学号:14322114】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B [A项说法不够恰当民贵君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而董仲舒的“屈民以伸君”显然

6、是注重君主,违背了原始儒家的民本思想,故B项正确;C、D两项中信息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而且与史实不符。]6.王阳明强调“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圣人之道不是高深莫测,而是简易直接的,愚夫愚妇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练”,同样可以成为圣人。这说明王阳明(  )A.对君主专制进行抨击B.科学说明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C.主张用良知支配行为实践D.认为只需探究万物就可得天理C [王阳明主张“致良知”,提出“人人都有良知,愚夫愚妇与圣人同”,故C项正确;A、B两项与题意无关;D项是程朱理学“格物致知”的主张,错误。]7.“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

7、,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知不善而犹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若真知,决不为矣。”这段话体现出的思想是(  )【导学号:14322115】A.格物致知B.心即理也C.发明本心D.致良知A [材料中主要强调了真理与常识之间的巨大差别,只有自己在经历过外界事物的亲身体悟,才能明白真理的深刻内涵和所蕴藏的意义,而常识则不会使人对真理有真正的体悟,也就是只有通过对外界事物的亲身实践,才会达到对真理的真切认识,所以该主张应该是程朱理学的观点,A项符合题意

8、,而B、C、D三项则是陆王心学的内容,与题意不符。]8.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角度是(  )【导学号:14322116】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B.从天人感应出发C.从万事万物本原出发D.从人的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