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海派女作家笔下的“异乡”上海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海派女作家笔下的“异乡”上海

ID:24829299

大小:52.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16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海派女作家笔下的“异乡”上海_第1页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海派女作家笔下的“异乡”上海_第2页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海派女作家笔下的“异乡”上海_第3页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海派女作家笔下的“异乡”上海_第4页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海派女作家笔下的“异乡”上海_第5页
资源描述: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海派女作家笔下的“异乡”上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海派女作家笔下的“异乡”上海李鑫摘要: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上海,因战争的到来,致使文化界的繁荣一度中断,日伪的文化钳制使主流文人集体失语。正在此时,一批具有青春活力的海派女作家登上历史舞台,在城市与女性的情感纠结中勾勒着上海图景,而她们笔下对上海异乡之感的描摹更是道出女性视角的独特。..关键词:海派异乡上海上海自开埠以来就以其飞速的发展告诉整个乡土中国,它是一个“异数”。繁华的商业街,林立的欧式建筑,摩肩接踵的人流,“显示了上海作为当时中国最繁荣,最有活力的经济中心、贸易中心和金融

2、中心,作为远东第一大都会的复杂图景”[1]。三十年代的上海,摩登时尚,文化气氛开放,因为其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文化气度促使海派的文化呈现出一种出离于传统乡土文化的全新文化品格。古老中国文化浸染下的儿女一遇到这种全新的文化特质,便在第一时间内做出了反映。新感觉派感受到新的文化特质在上海生根发芽,体味到了其带来的声色犬马的现代生活。他们迅速地与传统决裂,沉浸在都市文学的书写中不能自拔。到了四十年代,上海的都市文化已趋于成熟,而正在此时,战争的到来中断了文化的自由发展,日伪的文化封锁造成了上海文化界的

3、集体失语,一派繁荣的上海文坛失去了往日的活力。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海派女作家正是在此时登上历史舞台,占据话语空间,继续着海派文学的繁荣。除了张爱玲外,还有苏青、施济美、潘柳黛等女作家。她们在主流失语之时横空出世,以独特的女性视角观照上海,将这座真实的城市通过回忆、重组、书写变幻成“文学中的城市”,在女性命运与上海之城相纠结时流露出深深的异乡之感。一、文化心态上的疏离与拒斥高度发达的上海都市文明培育了中国最早的一批都市新民,他们拥有摩登的生活方式,前卫新潮的思维模式,在上海这个超级大都市中如鱼得水。

4、然而翻开四十年代海派女作家的沉卷,我们发现了另一个上海,一个背景式的上海。这一意义上的上海在施济美笔下频繁闪现。与张爱玲对都市生活的狂热不同,一些女作家表现出对都市的恐惧、厌恶、逃避等情感取向。归根结底这是对上海都市文化的疏离,在她们笔下的上海始终是“异乡”,从来不曾有过归属感。施济美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上海是个顶坏的地方,按照她的表述,上海是比监狱更坏的地方。然而成名于上海文坛,且作为多家通俗刊物销量保障的施济美为何始终视上海为异类呢?深入她的生平和作品,我们不难找到答案。施济美生于书香门第,父亲

5、留洋归来后在外交部工作,母亲是名门闺秀,能吟诗作赋,祖父是扬州的地方官。施济美的母亲常带着一双女儿去扬州侍奉老人,祖父家中藏书极丰,又有许多名家书画。施济美在老宅中深受熏染,精神气质自然向传统文化靠拢。祖父家的生活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时隔多年,她仍然难以忘怀:“花白胡髭的老先生,偻着腰伏在‘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像前的书案上,握着‘第一人书’,白芨磨银主,颤巍巍的在我们面前的大小楷上画圈圈儿。”[2]十五岁时,施济美到上海读高中,毕业后考入东吴大学。来到上海的施济美只觉得“上海似乎永远只是上海而已

6、,不知究竟属于哪一个国度”[3]。她的精神家园早已有了归属,上海与她的文化修养相悖,一个摩登,一个传统。上海在她的眼里不过是“放浪迷醉的生活,浓郁的酒气,猛烈的烟味,靡靡之音,疯狂的跳舞,赌博,一切讨厌的虚伪与假装”[4]。上海对于施济美来说是个灵魂无所安放的临时居所,她对于都市文化始终选择规避,对于穿梭于舞场、迷恋物质的都市人类一直保持着批判的姿态。《十二金钗》中,傅安妮、李楠孙梦想着成为“上海女人”,不停地学习“处世哲学”、穿衣打扮,最终扭曲了自己。曾经爱情至上的王淑君早已抛弃了信仰变成试图

7、变卖女儿的市井俗妇。而受人追捧的韩淑慧其实虚有其表,她的妇女参政论文都出自他人之手。上海的虚浮通过几个女子的描写被呈现得淋漓尽致。细读文本我们便不难发现施济美的谨慎和皈依,她借芳子的口说出:“前天下了大雪,我看见银色的西湖,真美呀。如果你在这儿,我一世也不要回上海了。”[5]在所有人都确认了一个极正确的消息:“上海是个花花世界”,美好无限时,施济美却看透了其中的虚无,她要在这个不属于她的地方找到一点精神上的寄托,于是我们看到了例如《永久的蜜月》这样的作品,作品中的主人公体现出了抛弃个人情感、追求

8、人间大爱的崇高精神品格。在商业文化,功利主义大行其道的上海,施济美以乌托邦式的文学想象来证实自己文化心态与对上海的疏离。她不愿意自己的文学始终停留在对世俗生活不厌其烦的书写,也不愿意只一味地倾吐个人情感。她所追求的是理想化的精神信仰,面对“魔都”上海,女作家试图筑起“几间聊蔽风雨的小屋”。所以她在文学作品中构建着理想化的真善美。《野草》中的宝丽与杜大森苦恋重逢,相约私奔之时,二人却毅然放弃了个人情感,宝丽开办孤儿院,实现了社会理想。《三年》中的司徒蓝蝶为了成全别人,不惜以毁损自己名誉的方式离开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