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强度梁弯曲正应力实验

等强度梁弯曲正应力实验

ID:2484706

大小:83.01 KB

页数:3页

时间:2017-11-16

等强度梁弯曲正应力实验_第1页
等强度梁弯曲正应力实验_第2页
等强度梁弯曲正应力实验_第3页
资源描述:

《等强度梁弯曲正应力实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等强度梁多点弯曲正应力测定实验一、实验目的1.测定等强度梁弯曲正应力在长度方向不同位置的分布情况2.练习多点应变测量方法,熟悉掌握应变仪的使用二、实验仪器设备与工具1.材料力学组合实验台中等强度梁实验装置与部件2.系列静态电阻应变仪3.游标卡尺、钢板尺三、实验原理与方法实验装置使用实验台上等强度梁及附件,试件使用变截面矩形实验梁如图1所示。实验梁的截面面积随测试点的位置进行比例变化,实现在相同载荷下不同截面产生的断面应力一致,即实现实验梁的等应力。本实验主要是通过电测法进行等强度梁弯曲应力的测定。等强度梁为悬臂梁式如图1。当悬臂梁上加一个载荷时,距加载点距离的断面

2、上弯距为:图1等强度梁贴片图相应断面上的最大应力为:式中:——抗弯断面模量,断面为矩形,为宽度,为厚度,则:因而,所谓等强度,即指各个断面在力的作用下应力相等,即值不变。显然,当梁的厚度不变时,梁的宽度必须随着的变化而变化。梁有效长度段的斜率四、实验步骤1.设计好本实验所需的各类数据表格。1.测量等强度梁的有关尺寸,确定试件有关参数。见附表12.拟订加载方案。估算最大载荷(该实验载荷范围≤50N),分3~5级加载(每级10N))。3.实验采用多点测量中半桥单臂公共补偿接线法。将等强度梁上选取的测点应变片按序号接到电阻应变仪测试通道上,温度补偿片接电阻应变仪公共补偿

3、端。4.按实验要求接好线,调整好仪器,检查整个测试系统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5.实验加载。加载前。记下各点应变片初读数,然后逐级加载,每增加一级载荷,依次记录各点应变仪的εi,直至终载荷。实验至少重复三次。见附表26.作完实验后,卸掉载荷,关闭仪器电源,整理好所用仪器设备,清理实验现场,将所用仪器设备复原,实验资料交指导教师检查签字。一、注意事项1.测试仪未开机前,一定不要进行加载,以免在实验中损坏试件。2.实验前一定要设计好实验方案,准确测量实验计算用数据。3.加载过程中一定要缓慢加载,不可快速进行加载,以免超过预定加载载荷值,造成测试数据不准确,同时注意不要超

4、过实验方案中预定的最大载荷,以免损坏试件;该实验最大载荷50N。4.实验结束,一定要先将载荷卸掉,必要时可将加载附件一起卸掉,以免误操作损坏试件。5.确认载荷完全卸掉后,关闭仪器电源,整理实验台面。附表1(试件相关参考数据)梁的尺寸和有关参数距载荷点x1处梁的宽度bx1=22mm距载荷点x2处梁的宽度bx2=30mm梁的厚度h=5mm载荷作用点到测试点x1距离x1=220mm载荷作用点到测试点x2距离x2=300mm弹性模量E=206GPa=206*109Pa泊松比μ=0.26附表2(实验数据)载荷N0510150555实验数据µε1060120180060606

5、06020-60-120-180060606060306012018006060606040-60-120-18006060606050-16-32-48016161616一、实验结果处理1.理论计算最大载荷时:2.实验值计算最大载荷时:3.理论值与实验值比较4.验证计算金属材料的泊松比:二、结论等强度梁的确能在工件受到弯矩的作用时,使梁各横截面上的最大正应力都相等,并均匀达到材料的许用应力。三、思考题:等强度结构设计原因1,节省材料,最大限度的提高材料的利用率。2,提高结构的承载力,使结构更加安全。3,节省空间,降低自重,提高结构的使用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