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中国传统面具舞傩舞的源流论文

试析中国传统面具舞傩舞的源流论文

ID:24867501

大小:53.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16

试析中国传统面具舞傩舞的源流论文_第1页
试析中国传统面具舞傩舞的源流论文_第2页
试析中国传统面具舞傩舞的源流论文_第3页
试析中国传统面具舞傩舞的源流论文_第4页
试析中国传统面具舞傩舞的源流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试析中国传统面具舞傩舞的源流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试析中国传统面具舞傩舞的源流论文..毕业【摘要】傩舞历经数千年的积淀传承,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其舞姿动作粗犷、古朴有致,以面具为特殊化妆手段,融合了民俗、宗教、雕塑、彩绘、舞蹈等多方面内容,是艺术工作者研究古傩舞的活化石。江西南丰傩舞历史悠久,形式多样。本文以南丰傩舞的舞蹈为研究对象,在对大量历史文献和前人研究成果梳理、总结的基础上..毕业,对傩舞的发生、发展及存在规律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研究。【关键词】傩舞传统面具舞源流一、傩面具文化的发生1.面具的起源中国是世界上面具历史最悠久、流传最广泛、内容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面具是一种全球性的古老文化现象,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

2、性质的象征符号。面具是人类思维意识发展和宗教情感的产物,是在史前人类独特的心理和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孕育诞生的。它起源于原始巫教和图腾崇拜,同时,原始社会的狩猎活动、部落战争也是促使面具萌芽的重要因素。中国是一个民族众多的文明古国,面具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可以说是各民族普遍存在的,也可以说是各民族文化的一种本能体现。中国的面具艺术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造型特点,远古的人类出于对神灵鬼怪和大自然的敬畏,模仿性地制作了动物、妖魔等种种面具戴在脸上,主要的功能是为了保护自己。在其形成和发展的漫长岁月里,与原始乐舞、巫术、图腾崇拜以及民间歌舞、戏曲等相互融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从

3、各个角度形象而鲜明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观念信仰、风俗习惯、生活理想与审美趣味,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追求。延续到今日,在平日的民俗活动中、舞台上和儿童游戏中,依然能看到制作得更加精美的面具,那纯粹是娱乐了。2.傩面具的出现要知道什么是傩面具,首先得了解什么叫“傩”。“傩”这一名称,用的并不是汉族的语言,用的是侗台语族的语言。在侗台语族中,这一个音符只要变化声调,就可以代表许多事物。侗台语族称稻、田、鸟、人、民族等为“傩”,故“傩”有祭祀稻神、田神、水神、鸟神、祖神等多种含义。傩起源于原始宗教。在远古时期,生产力及其低下,人们对大自然的威胁没有抗御能力

4、,一旦遇天灾人祸,只能用傩祭,这是一种原始宗教祭祀的巫术活动来祈告神灵,驱邪逐魔,弭灾纳祥。傩面具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动物的面具,第二阶段为鬼神的面具,最后一个阶段是传说中英雄人物的面具。傩面具的出现与远古时代的自然宗教—原始宗教的产生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傩面具的艺术风格,虽浑厚、粗犷,但工匠制作时不乏精雕细刻、讲究色彩,拙朴的民间造型手法赋予了面具以生命活力、形象的刻画出了民间神话中的神灵、鬼怪及传说中各类人物的喜、怒、哀、乐、表情丰富,性格鲜明,令人叹为观止,是中华民间文化艺术的瑰宝。傩面具是图腾崇拜与原始宗教对神明的崇拜的产物。中国现存最早

5、的傩舞青铜面具,现在就保存在河南禹州市,这是一面西周时期的历史文物,距今约三千年。面具是由木头或青铜铸造的,大小跟常人脸型差不多,只是呈半截状,下部无嘴,这是为了使舞者在脸上固定。二、历史上的傩舞南丰傩舞,是历史上最早出现之一的傩舞,明显带有古中原文化和楚、越、吴文化结合的痕迹,南丰县志,《客家姓氏渊源》都有介绍,南丰傩舞的动作较为简朴、刚劲,至今还保持着较多的古原始人味。唐承汉制,宫廷傩祭规模逐渐扩大,唐玄宗颁布的《开元礼》对州县傩仪式作了具体规定。在南丰,人口的迁徙也是促进傩舞的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据南丰《金砂余氏族谱》记载,余氏为避唐末战乱,由余干迁徙南丰,宋

6、初将祖先在四川为官时崇奉的西川灌口二郎清源真君神像迁至金砂(现紫霄镇黄沙村),“立庙奉祀,岁时香火,遗其制曰驱傩”。宋末元初,南丰隐士刘镗作《观傩》古诗:“鼓声渊渊管声脆.鬼神变化供剧戏”。全诗共48句,详细描绘了南宋时傩舞剧在南丰演出情况。到了明代,民间傩文化十分活跃,傩舞的形式也越来越丰富。石邮吴氏重修族谱中《石邮乡傩记》载:宣德年间(1426-1435)县民吴潮宗出任广东海阳县令回归故里,在石邮建立傩庙,组织傩班,并一直活动至今。明正德十一年,建昌府志旷四时土俗大略的“腊月”条目载:“小儿辈带面具戏舞于市,似古傩礼”。是时,傩舞已突破“索室驱疫”的傩仪范畴,形

7、成娱人娱神的民间舞蹈。自清代以后,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许多新思想涌入中国,南丰傩舞开始受到其他文化的渗透,将武术动作、戏剧表演、融合到了傩舞的表演之中,并从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中汲取精华,进行节目的创新。三、现当代的傩舞自从建国后,国家越来越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国家派专人多次挖掘、整理、研究、创新,使得古老的艺术再展新姿。融进了民间吹打,增加了民间唢呐、竹笛、二胡等丝弦乐器,演奏“八板头”、“茉莉花”等曲牌;多从传奇小说、神话故事、现实生活中汲取题材,节目更加丰富,面具更加人性化、性格化。1954年县举办傩舞大会演,26个班队参加。1955年,中国戏曲研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